展览|清隐:邓远清作品展
邓远清的工笔画面中孕育的浓厚情绪,让观者沉浸在了她营造的幽暗、静谧,明显带有强烈“孤独”氛围里。花鸟、金鱼、鹿、蟾蜍、乌龟、山石,这些在其他艺术家笔下,经常以优雅、精致形象出现的事物,在邓远清的画面里完全改变了味道:艳丽被灰色取代,精致则换成了朦胧,并且明确带有着安静、孤寂甚至是压抑的感觉。而当我们探查艺术家这一气质的来源时,艺术家年幼时因不那么幸运的遭遇形成的“孤独”感是它最初的来源,不过它却意外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个人特征。当然这种气质真正的升华,则是她在社会的泥潭里不断摸爬滚打后,面对喧嚣社会时,不断展现的抗拒。在“迟暮”系列创作中,邓远清在其中一幅作品里描绘了一对隔着鱼缸相望的金鱼,两只金鱼的眼神呆滞而孤寂。我们不难从它们的对视中,感受到一种冷漠或者互相的不理解。这或许恰恰象征了艺术家,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对于喧嚣、吵闹的社会,她虽然无法完全脱离,但总是游离的。
“向晚”系列则是艺术家近期绘制的、数十张在黑色背景中的创作。如果说之前的绘画,艺术家还是在一种灰色或者浅暗色调子上进行创作,那么“向晚”的背景则可以用幽暗来形容。当然黑色并不是一团漆黑和空无一物,事实上在黑色的背景下,隐藏着的是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一个充满各式各样生物的幽谧“花园”。只是,在这样凝重的背景下,花卉、山石、竹兰、动物呈现出了与日常更加突出、迥异的气质:它们虽然仍然安静,但更加孤寂,也更加脱离了它们在既往文化样式中的固定指向,以至于让人感受到了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气息,一种“逃逸”的气息。当然这里的“逃逸”,不是逃跑或者单纯的躲避,而是积极的、自由的,逃脱生命固定场域限制,最终实现生命自由流动的努力。
我们在邓远清这一代的工笔画家身上,也看到了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们区别于老一代的一个整体倾向:那就是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在他们身上已然实现了融合。对于她来说,如何实现精神世界的自由流动,才是更有价值的问题。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在自身独特气质影响之下,邓远清通过她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幽暗深处、充满宁静和生机的“秘密花园”。
*向上滑动阅读全文
从艺之路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竞赛,在这条赛道上只有一个与习气斗争的我,只有痛苦的磨砺并最终修成正果的我。这个过程很漫长,艺术家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从艺是一个人的心路成长。
邓远清是个平时风风火火、说做就做的人,有超强的行动力,她又是一个习惯思考、工作时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放松的小资,充满灵性。在她的作品中“蜀人的才情和睿智常常会有意或无意的显现”,她是一个用灵魂讲故事的人。女性特有的视角和修养又使她在关照笔下的事物时采用“以形写神”的叙事方法,并通过隐喻与剪辑来编排出场秩序。无论是水迹、光阴、山茶、梅花还是神秘所指曼陀罗、以及蔷薇、水仙、佛手、玉兰、非洲菊、顺手捻来,配合山石、蛱蝶、瑞兽祥禽,借助矿物颜料金银箔片等综合技法完成作品浑然一体,有宋画工笔之闪光又有超现实绘画的疏离感,神秘又典雅。这一切源与她独特的“空境”体验,并由空境入密境。
在画面探索方面,远清经历了2011年前的工笔画阶段和2011年后的综合材料介入阶段以及今天的融合阶段。材料与表现的迷人之处,正是因为绝少预设作品的最终效果,作品的发生与过程都是思维行进的印记,是实验的结果,画面则是探索后的痕迹。这些因素是在克服习惯惯性中完成的。2011年至2016年前后,她用自己对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解绘制了一大批带有水色印迹作背景的作品,体现了这一突破。近年来,随着远清手眼的提高,绘画渐近炉火纯青,在川蜀之地独树一枝,她以大片深灰色空间寓意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也联系起画面主体,并通过理顺诸多主次元素统一与现代绘画的色调内,并以此完成了工笔传统的当代解读。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成了她追索艺术理想的有效途径,为她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学是一个新兴而古老的命题,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形象与情感关联,宋元以始,禅宗深入人心,影响并重塑着世俗生活,“明心见性”几乎成了修行的代名词,就世俗层面而言,它拓宽了生命的广度,挖掘了生命的深度。做艺术,有人喜欢“一拍即过”的率真,有人热衷于在“纠缠”中体验耐力,还有人渴望获得轻松走过之后的“空境”。远清的追求于后者,身处“天府之国”的她不可能对身边浓郁的川蜀文化无动于衷。蜀文化中的惊艳与奇幻、川西平原的丰富文献及禅密的兴盛,正如土壤一样滋养着远清的心境,渐行渐远,渐行渐密。
*向上滑动阅读全文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扫码观赏邓远清老师解说“向晚”系列直播回放)
2021年4月24日15:00,艺术家邓远清个人作品展“清隐”将于了了·艺术传播机构1号馆开幕,盛情邀约大家前来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