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空镜头:后记


评论&访谈正文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日记——且为跋

天气由于持续的雷雨凉快了。忽然想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扎扎实实地听完。一如过去近三十年(那时还在美院读书)的体会;在庸常的生活里闷久了,就不时需要 贝多芬似的崇高荡涤一次,每每都有身心痛痛快快洗了个澡的感觉,人又因此获得了纯洁的能量。今天又想多了一些,联想起眼下天天正听的托翁的“安娜卡列琳 娜”零星的点滴杂想:我们的作家与一流大师的差距不是在想象力和表现力上,而是表现在思想的深刻性上,或者说是对深刻思想的持续爱好上和与之相关的写作的 严肃性上。因此造成了我们的文学总缺乏持续撼动人心的能量,或者说我们的文学有能量也多体现在皮肉上,偶尔触及到心也不持久,不能扎根于人心。而托翁式的 经典却是拳拳到肉,句句入心。我想这是深刻与严肃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的思想无法与轻佻的写作态度或轻佻的语言浑为一体来呈现,同样,再严肃的写作态度与 语言运用也无法将肤浅的思想认知变为深刻。

今天再一次听罢“贝九”,仍然觉得经典都是深刻与严肃直至庄严的——自己这几十年的认知一点还没变。这种严肃与深刻的来由在我看来是建立在个人信念基础上 的;换言之没有坚不可摧的个人意志与信念,是没有可能与深刻和严肃沾边的,也是承担不起这种重量的,这二者的产生也不是无来由的,随性随意的。反观我们不 久的过去与如今的文化生态,文化产品,我找到了让我无法喜欢与认同的原由,那就是从源头上缺失个人信念,没有支撑。我们大多数的电影、戏剧、艺术、文学都 害了浮薄病,随波逐流。这种无根病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深刻、严肃呢?自己都站不住,怎么可能有持续能量的品质呢?

自然我所言的个人信念是需要花费精力探索明晰的。至少它不是某类大一统的体系物,也不是逼仄小我固执的自说自话,它是建立在个人完整智慧的深刻性上的,它是发自个人深切同情心之人性善良品性之上的诚挚感情,是无所畏惧的探求真存,表现真切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很遗憾如今包围着我们的流习是与这类美好品行相背而行的。

生活在深刻自我认同的信念中,勇敢地表达信念,不惧流习的强大,不必用黑色抵抗黑暗,不必用消极抵抗消极,不必用羞赧抵抗没心没肺;拒绝人将不人的痛,说与 沉默之皆苦。为了还对信念有信念的朋友,为了对光明仍有期待的心,不必保持缄默,不惧误解,了然误解是人生的大宿命,让我们大家共同抵抗强加给我们的无聊 与琐屑吧!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