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边界:王梓棋的视觉叙事


记忆中的边界:王梓棋的视觉叙事

文/李瀚

王梓棋致力于探索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为Z世代出生的艺术家(bn.1998),如火如荼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这一代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留下了重要印记;在见证了城市与自然界限的不断变迁之后,王梓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逐渐模糊的边界。在他的笔下,城市与自然的边界以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姿态呈现,带有“回忆”倾向的色调和构图安排也彰显出艺术家对这种“边界”的感知和内在情感投射,艺术家选择这种独特的描绘方式试图捕捉并留存关于特定场所的记忆,以个体感知呼唤起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共同记忆。

几乎在全系列的作品中,“情绪”都是最显而易见的 ,一种内化的、独属于艺术家个人的情绪,对于逝去场景的追忆与追思。“情绪”让王梓棋作品中的图像更加回归到真实而具体的感性经验,在追忆的氛围中流露出挽歌式的气质。图像的选择与重构或许是对生活经验的内化与转译,在艺术家的自述中,将自己的绘画创作比作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两条线,这种比喻透露了其创作与现实之间林林总总的关系,王梓棋在通过视觉艺术创造出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节奏和观感的同时,探索出现实世界与艺术本体的异质同构。

早在60年代唐纳德·贾德评价极少主义的之前的绘画中,就认为架上绘画的画框 “作为一块平坦地靠墙放置的矩形平面,它决定并且限制了在其上或其中的内容的安排”,《彼时此地》系列作品制造了一种效果,图像被放置于类似于雕塑或现成品的媒介之上,在拓展绘画图像“有限的无限性”的同时更加凸显了作为创作媒介“物”的质感,空白画布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品”,不同的图像与画框和木板共同凝聚成 “物”,绘画成为了拥有“物感”的绘画,物的料质渗入进图像当中。

对于一般的视觉艺术家来说,似乎抽象与纯粹造型是与“物感”更加贴合的方式,使用带有现成品属性的制作方式往往意味着不再呈现具象图景,王梓棋的作品则找到了具象图景在“物”形式中的和谐审美,图像即便依存于被切割再拼接组合的框条和画布中,审美也并不意味着分别着落于不同的界面,仍然是同一界面中的氛围和图景。

王梓棋创造了一个梦幻与现实交错的幻境,这个幻境不是逃避,而是深入,是对城市与自然边界更深层次的省思。笔触、色块与材料共同精心营造出了一个多维度的体验空间,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现实、记忆与艺术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视觉成为感知的载体,通过图像开启对话之门,引人穿越进流动中的记忆边界,感受不再是单向追忆的情动时空。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