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场》:存在的纯粹性


《客场》:存在的纯粹性

文/王虹

艺术的主题是人。人是以什么方式呈现说明我们对人的认识进入到了何种程度。当创作者将“人”作为对象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时候他描绘的不过是一个抽象的、被神圣化的“主体”;另一种极端则表现为创作者将人性和动物性不加辨识地混同,从而对人进行着动物化的描述。但是真实的人并不是想象中的神化状态,也非简单的动物性的存在。要展示真实的人,对人的认识和描绘就必须回到人本身的纯粹性上来。但是在这里就遇到了新的问题:既然一旦人被作为主体总是难免被纳入到宗教性或者动物性的认识当中,那么就有必要尝试着放弃这个虚构的“主体”的中心,我们才能进入到某种纯粹的存在之中。

这也是本次画展主题《客场》的来源:抽象的人,被观念赋予了各种意义和表情的主体——只有这种“人”在被意象遗忘或者放弃之后,人才能被放在应该有的地方,而自然的全景才能被以真实的方式观看。同时,作为自然之物、自在之物的人,才能进入真实界,被自己的内在的自然(躯体)所观照和凝视。呈现在作品里,则是人的主体性渐渐隐没,而客体性开始显现。这种客体性越是纯粹,就越是证明了主体-人存在的纯粹性。

无论是徐术珂的景观再现还是韩玉的人体再塑,表面上看两者题材和风格迥异,但事实上都在尝试着探讨人的存在的纯粹性问题,并都是以主体的隐没和客体的显现方式来进行。按照两位艺术家的话来说就是:“将图像的位置前置,同时将艺术家的位置后移”。这体现了一种创作上的自觉和自为。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体也并未缺场,只不过主体沉浸在对自我的安详的遗忘之中,虽然依旧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但在此时此刻,自己再也不是一个和其他存在者截然有别的确定的存在者。这种存在的纯粹性意味着将自我完全交付于对象,并全身心投入和放逐于其中。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表达就是抛弃自“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从而无所阻碍地进入到真实世界,沉浸其中,找到属于人的真实存在。

(王虹,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女子书画会副秘书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政治经济促进组织(IIPPE)成员、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CAPE)理事。)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