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丛林“青山系列”发布
写在前面:
“青山系列”是知名艺术家程丛林2005年以来创作的最新系列之一,在2012~2014年间,偶尔在朋友们组织的展览中低调亮相。在了了?艺术传播机构自有刊物《新享》的最新一期(2015年7月刊,总第16期),我们以专题形式总体展示了这一系列的二十余件作品,有如一场纸上展览。目力所及,青山依旧。
小记 青山
您这个油画系列为何起名“青山”?
程丛林:想起青悠悠的山,《青山》这个名字就定了。
您的“青山”有没有人迹?为什么?
程丛林:人都往城里去了,山还在。
您此次单独发布了“青山”系列,但青山绿水都是风景,您为何要将其独立出来呢?
程丛林:一样一样来,先说山,再说水。
比起之前的风景油画,您在“青山”系列中采用的画法似乎更接近中国山水画的画法?或者说画面的形式感与山水写意画很相似,您觉得呢?
程丛林:画法顺其自然,想保留几分写生气息。
“青山”中有没有西方油画系统中的元素?还是说,除了材料和技法之外都是中国的?
程丛林:色调是西画元素,用色“以少胜多”更中国一点。
西方油画系统中的风景和我们的风景,是不是一回事?
程丛林:有异有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您在画主题型人物画(如《1968年×月×日雪》、《华工船》和《夏夜》)的时候,有没有在画风景?您是如何走到今天清和静寂的“青山”的?
程丛林:风景一直在画,近来更上心一些。
您的“青山”系列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为何到今日才正式对外发布?
程丛林:历来习惯先画,合适了拿出来大家看。
此次发布,是“青山”系列的开端,还是将一批成熟的作品整体推出的终结?这之后,您是将这个系列持续下去,还是会有新的开始?
程丛林:“青山”是一个方向,和大家的交流刚开个头。
一叶青山
十几年前在了了阁画廊,有幸得到程丛林先生一幅静物《绣球花》。至今住所几易,钱财起伏,而“绣球花”始终挂在客厅里陪伴我,其温暖、端正之象,我也渐有之。
自静物《绣球花》始,一有机会我就购进程先生作品,通过购画的方式,在精神世界与程先生神交、对话,浸润自己。近来喜得一幅青山,熟得不能再熟的风景,在程先生笔下就是不一样,混沌中透亮,醉美里养心,顿生“此才是我家”之感。
思绪飘至,小吟一曲:
一叶看青山
养心小洞天
青山似一叶
谁人两指间
——倪进
2015.07.01早锦城湖畔
感恩友人,有幸欣赏到几幅程丛林老师的青山作品,程老师的画以前也入手了几幅,都非常喜欢!这次让我又有了全新的感受!画面直接表现成都平原上处处可见的青山碧水,竹林幽幽,烟雨蒙蒙,挣脱浮世,心灵归蜀。真是难得一番清静,让自己停下脚步去理解生活的原味!感恩程老师,希望以后能欣赏到老师更多的作品!
——陈德健
青山绿水
野林闲房
炊烟寥寥
乡情难忘!
初看程先生的画,能感受到一份情,每个人都有一份情,把这份情寄予山水之间,对于程先生来说自然就有了这几幅画。山,仰之叹其高,站之谓其低,岁月蹉跎,不动如山。水,喝之有时苦,饮之有时甜,蔚蓝天空下,绿水青山侧,水形无常,灵动如水。青山本没有变化,但流水中的青山已非过去的青山了。正是;青山虽不变,绿水似流年。一个不动,一个动,在动中看不动,其实它已经动了。程先生的画就像青山,而这份情就像绿水,用情去看这几幅画,画面一下就活了。进入画中,我感受到的是:
青山绿水田野间
闲房人家 寥寥炊烟
乡情难却 水中花月
回不去从前
只走过 青苔石阶
——王政
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
——读程丛林“绿水青山”系列油画作品小感
一日,在了了阁与邓总观画,看到了程丛林先生的五幅不大的风景画。听在旁的邓总介绍说程老师画的是他约从零九年到现在陆陆续续游历成都周边寺庙、道观时所遇的山山水水。
面对这些长不盈两尺,宽一尺有余,面貌朴素而深沉的绿色调风景。忽近忽远地欣赏,眼红心热之际与邓总神聊了些读画心得,不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遂有今日嘱我作文以记之的超己能力之难事,自然也是雅事。
在此我们不探讨世上有无不扭曲被观看对象的“纯真之眼”,也不聊有无永恒的“真存之象”。我想说,在普遍意义上所有人的观看无不是所有人的选择性观看;一个人在被观看对象中看到什么,除了被观看对象提供的“相”以外,大多该是观看者的借题发挥。在文学艺术欣赏活动中,对上了眼的观看,看与被看和谐共振。看——似乎会成为某类活跃的再“创造”;被看——仿佛也在那里默默提供不竭的“资源”。
那日,我与昭宇是看客,程先生是被我们观看的对象。我们在不自觉的借题发挥,面对程先生提供的资源,我们兴奋活跃起来。接下来的发挥不配言创造,但如是呱噪,肯请先生教鞭不要光打在我屁股上,小邓这个共谋也须领受一二。
我看程先生的这批作品(包括随后在’海纳百川’展览上看到的若干幅同系列作品),有某种游历、游记性质。不管程先生是否是独游,我却恍惚见到他带有三位游伴,他们是温厚的柯罗老爹、浑霸的库尔贝和耿介的塞尚。因为在作品中时不时可以见到了他们在向我打着招呼!这些系列作品基本的“遣词造句”我以为是和他们商量着来的。稍举一例,大家可以观看系列里的第五幅:左边占据画幅体量二分之一的库尔贝似的山岩并未向右下方倾倒过来,原因是程先生在右下方用了塞尚似的三块几何体,一块抵住画幅底边的向上扬起锐角的三角形,一块抵住画幅右边的圆拱形,以及可以视为这圆拱形的延伸并被三角形锐角顶住的斜长条石。在“库尔贝”与“塞尚”形成巨大张力的表现空间里,“柯罗”老爹则用他那洞悉自然奥秘似的绵密绿色音阶唱响了一曲万物颂、以及人生安魂曲!难道不可以这样对应理解吗?巨大的山崖未必不是人生必须接受的挑战与死亡象征,然而在它的阴影下人却可以是那几块几何体,撑住宿命的压迫,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用象征永恒生命的绿色体现生命的活力与意义……
记得在这幅画前我与昭宇顺理还谈到了艺术与油画的正脉问题,交换了对正脉的理解,谈到一个艺术家或画家意愿于当下在正脉上生长已属不易,需要很大的定力与勇气。谈到欣赏程先生的作品和关注他个人式的努力对我们大家的启迪意义……
前面讲了,程先生是在寻游寺庙与道观的旅途中结缘这些风景的。庙与观该不是普通的场所,它事关人们的精神信仰。我们试想一下,一位客居欧洲多年,所见辉煌教堂圣殿无数,在国内也早早拜谒了布达拉宫的画家,我们见到他有直接的描绘吗?似乎没有!然而他却单画了他故乡的“不起眼”的小庙,以及其周遭的山山水水。一位画家遇到让自己心动、情动的东西会有想画的冲动,然而也不一定就要画;但如这心动与情动又与自己那条暗中一直汩汩流淌着的艺术之流合拍,那他则必画无疑。我冒昧揣测程先生这位回乡人,经年盘桓于故乡的山水间,情动心动自不必说,并创作了这系列油画作品,这就说明不是一般的心动情动,而是和他自己的艺术理想相关、相连了。
程先生之艺术理想高远,我不能望其项背,但在他这系列作品里所透露的气息我却似乎能嗅到了一二。
这些小画情关乡愁,它们承载着一位游子对家乡故土的赤子似的情怀,似俨然回到当初的学子对熟悉的家园风光对景写生一般,因而笔涵赤忱,绝见不到所谓“大家”对描绘对象的信手拈来、玩弄于股掌般的轻薄。而是对大到一山小到一石,粗到一簇细到一梢尽用朴素而深沉的章法描绘,就连家乡特有的湿润空气也描绘得质感绵绸而可信亲切。
这些小画又事关信仰。我们大约粗解作者的艺术路程,一位通过作品从时代真相反思,历史种族命运考问,人生生死之诘问,到参悟个体存在与混沌宇宙之关系的严肃艺术家,其一路走过来的思考痕迹就在一段段时间的一幅幅作品中。因此我愿意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程先生这批看上去不那么大体量、大制作、大题材的小画看做是他自个在随缘时空中的随性而流的凝思;虽然他有可能并未有多大程度上有我说的所谓“思”,然而正因为如此,就像所有的所谓人生终极追问,并未有现成的终极答案一样,有幸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自有探求“终极答案”的可贵参照,自有个人的终极信仰潜伏。当然前提是,浪漫的说你被缪斯选中,憨厚的说你起心动念的艺术之道应和了真存的“自然之道”。
艺术没有一定之规而艺人必求一定之规,人生没有终极答案而人却欲尝永恒之果。
生有涯而思无涯,当何堪!惟绿水绕青山!
——杨春生
2015年6月19日
程丛林艺术简历
程丛林,1954年生于成都,旅居德国。现为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新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现任四川音乐学院数字艺术系系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图形艺术系学科带头人。首届及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伤痕美术”主要代表人物。现为驻德自由艺术家。
主要艺术经历
1971年 就读于成都市“五?七”艺术学校;
1974年 在成都市美术社工作;
1977年 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9年 创作《1968年×月×日?雪》,作品被中国最高美术机构——中 国美术馆典藏,并于2001、2002年在纽约和巴黎展出,被当地媒体评价为“中国新时期”(文革后)美术的最具代表性作品。该作品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
1980年 创作《1978年?夏夜》;
1982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创作《华工船》、《码头的台阶》等一批历史题材作品;
1984年 被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承担油画专业教学;
1986年 受法国文化部造型艺术中心(CENTRENATIONAL DES ARTS PLAST IQUES)邀请,赴法国从事艺术和教学活动。在巴黎、阿维侬、蒙彼利埃艺术学院参与教学和交流;
1987年~1990年 被聘为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客座教授。期间,创作了巨幅作品《送葬和迎亲的人们》(60米×2米)《阿米子和牛》、《取水》《墙外》等一批彝族题材的作品;
1987年~1994年 连任两届“中国油画展”评审委员;
1991年 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1994年继聘为“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评审委员;
1991年~1996年 创作油画《高原图景》、《大鸟》以及西藏题材的作品近百幅;
1997年 应中国文化部之邀,为香港回归创作历史主题画《炎——观百年之初》、《灵——慨百年之末》;
1999年 选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3年 应中国文化部之邀,创作《远在天边》并参加“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同年,《一公一母》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艺术奖;
2004年 任全国统一油画教材(本科)主编;
2005年 策划第二届成都春季艺术沙龙“2005了了油画沙龙展”;
2006年 参加由成都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举办的“前后左右八人展”;
策划“2006年成都春季艺术沙龙”;
2007年 作品参加“中国感觉.成都魅力——2007年中国成都当代艺术(油画部分)北美巡展;
2008年 策划“2008年成都春季艺术沙龙”;
2010年 策划“2010年成都春季艺术沙龙”;
2012年 参加由成都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举办“‘老裹裹’群展”;
策划“2012年成都春季艺术沙龙”;
2013年 参加在成都巢艺术中心举办的“‘物性’2013当代艺术邀请展”;
作品《1968年X年X月X日雪》参加“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
参加在广西南宁市广西美术馆举办的“丰域西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
2014年 参加在成都美术馆举办的“丰域西南?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四川巡展”;
参加在重庆美术馆举办“见证历史—西南现当代艺术八人展”;
策划“2014年成都春季艺术沙龙”,主编《春沙十年》系列文献集;
作品参加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乡土?伤痕?西南魂”展览;
作品参加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东方颜色——成都近现代油画家优秀作品提名展”;
作品参加文轩美术馆“今日有约--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当代油画?雕塑作品展”。
2015年 作品参加“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此展览是由四川大学发起,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型大展;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1998年“中国五千年艺术展”、并分别于1992年、1997年举办“程丛林油画展”。
获奖情况
“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大展”铜奖、“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二等奖等。
作品收藏
作品多为中国美术馆及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台湾山艺术馆等海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出版画册
《中国当代艺术选集-程丛林专集》、《名家精品-程丛林历史画》、《名家画稿-程丛林手稿》、《名家精品-程丛林油画风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