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艺术家专访 | 陈强戈

80后日趋成熟,年届40的他们思考的背景是世界版图、古今中外,以及怎样用艺术来面对自己。


80后日趋成熟,年届40的他们思考的背景是世界版图、古今中外,以及怎样用艺术来面对自己。作为80后艺术家中真诚而活跃的一员,陈强戈可谓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上述思考和艺术的创作。于是这些年持续绽放成果,从“强调”展到“花花”,从展览到著作,从集体碰撞到个体思考……他是怎样经历和审读这一切的,又将有哪些新的方向?让我们聆听这特别的声音。




 L   =  离岸

 Q   =  陈强戈



01

一场持续数年的深度交流



L   :刚才说到您近年来的创作思考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Q  :也许真正意义的当代艺术到了需要再思考的时候!2015年之后我和一些朋友一直围绕这个方向在思考、追问。特别是80后,年龄40岁左右的艺术家,这可能是创作时间和经验积累都差不多了,大家集中在这一时期都面临很大的创作困境,需要抉择,也是一个“关口”。


我在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观察当代艺术的大气候,做了好几种碰撞尝试,作品比较散,没有明确的面貌出来。原来以为“再造”之后会很清晰,结果发现清晰不了,越想越觉得还需要再思考。直到这两年(从2017年2018年),和朋友们做了比较系统的互相交流过后,才清楚一些了,特别是现在艺术市场的动向,也让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工作室

一角

工作室一角


L   :交流的具体情况给我们讲一讲吧。

    

Q  :2014年起,蓝顶和栀子街聚集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因为他们更多涉及的是新观念、新方法、新材质的艺术创作,近几年来遇到了一些困境,还要面对生存和市场的现状局限,要继续坚持做还是放弃,理由是什么,这是都要面临这个问题。针对这些困境,当时在这批年轻艺术家中形成了一个讨论的团体。我呢?2015年“强调”个展,以对传统再造的方式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后,自己也面临后续阶段的方向抉择。2017年,梅十方拉我进去交流,慢慢跟他们接触才加入。那个时候我想要思考出一个方向,完成一个新的转变,因为我前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是对传统的“触摸”,完了后,面临一个我自己想表达什么,重新回来看看我自己是什么样子,这样一个问题。


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背景,大家都在审视和转变,和他们谈的内容就比较契合。那两年大家首先对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过程作了重新梳理,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反思和再认识那个阶段的艺术,并且有讨论文献留下来,应该算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事情。


当时这些讨论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我觉得它会有一些持续的作用,而且会作为这一批人后续创作的基点。不过后来到了真正要提出一个自己的理念,然后干事情(创作)的时候,很多人放弃离开了,剩下五六个人在坚持,直到现在。


L   :总体来说还是觉得要面对自己是吧。

    

Q  :肯定的。85新潮的时候,新的艺术形式刚刚进来,大家经历了一个思考思辨层面的补课;而后90年代直到现在比较活跃的代表性艺术家,更多借用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方法和样式,结合一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符号做艺术。在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空前地方便、快捷),于是谁先拿到一个现成样式图式,到国内来就可以变现。这个我们称为“借人家的衣服来穿”,最终是不行的。现在到了一个要自己做衣服给自己穿的时候。我们思考和讨论的背景就是这个,是对过去三四十年当代艺术发展的反思。然后提到一个自己该怎么做,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方向。


①2014年 参见:陈强戈作品展海报(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

②2015年 强调:陈强戈作品展海报(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

③2017年 花花:陈强戈2016-2017作品展海报(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


L   :比较集体化还是个人化的?

    

Q  :最后剩下来十个人左右,基本建立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去重新找自己,回归当下,要放弃过去中国当代艺术里面的样式主义,过度的文本阐释。在技术上也要往更加直接直观的方式去做。我们把它叫作“不观念、不炫智、不炫技、去文本,用善意的眼光观看和表现世界!”,不以观念切入艺术的思考和创作,不以技术的难度去评价艺术作品,不以智力的高度去投机取巧。不炫技,就是“技术的民主化”,或者叫“技术平民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2016-2017年做了一批“花花世界”,然后有了“花花”个展。




02

“花花世界”及其前后


L   :“花花世界”这批作品,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一下?

 

Q  :它和以前的作品有一点关系,但是我放弃了很多以前标志性的特征,比如丰富的层次,斑驳感,走向了简单和直接。素材都是日常生活拍摄的花的照片,画面的花花形象最后走向平均分布,像一块花布一样。画法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涂洒”。这样的低技术是为了让画面语言变得简单直接,我是想语言的直接简单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纯粹视觉的愉悦,在亲近这样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就不会面临有高度技术难度的作品带来的“权威压迫”。画面色彩上也不是那种理性的分析性色彩,而是用直觉去做直接的处理。



《花.3》

75×120cm 

布面油彩 

2017年 



这些艺术方法,可能给人感觉像小孩画画一样,其实不是的,目的是让艺术作品和观者交流互动时艺术语言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不会被技术的难度和解读的晦涩内容给干扰了。


这就像看一张儿童画一样,不管画什么我们都能看懂。小孩要表现一种很愉快的情绪或者是很暴躁的状态,他们在画面里面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这些,在画面的形象上可以很直观,很准确地解读出来。这就免去了繁复的文本解释和基于某些背景或观念的解读。让我们的表达来得更直接简单一些!



《芳艳》

 直径40cm

 布面油彩   

 2016年



L   :“花花世界”之后呢,有什么打算?

 

Q  :还会画一些花,我夏天喜欢游泳,后续会画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生活素材,可能表现一些朋友聚会、喝酒等。先在这种题材内容上多样起来,来自平常的生活,大概是往这个方向去寻找方向。技术上的话,会继续往那种比较简单,技术民主化的东西上做。



《翠红1》

100×60cm

 布面油彩

2016年 





03

素描的浸润感、物质感、抚摸感


L   :同时您还在继续素描。

    

Q  :这些素描(动物题材的大幅素描)从2017年就在做了,几个系列同时在做。到2018年,画了十来张。素描是我油画创作之外,纯粹技术上的研究。“生灵系列”,是画一些动物,有鸵鸟还有小鹿,是想在素描技法上会更加自由一些,做一些铅笔技术的拓展。还有一个系列叫“质物系列”,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做一个平常理性、不带感情色彩的描绘。素描的阶段性思考已经完成,画面的过程就变成了思考的过程——不是思考素描的问题,只需要手头在画它,脑子里面想的其实是其他的东西。2013年我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出了一本《极限素描研究》的专著,计划再花两年时间,总结最近几年的推进情况,另外写一本研究专著,暂时取名叫做“质物素描”。


《翘No.1》

39×39cm 

 纸本铅笔 

2018年 

《翘首 No.1》 局部放大



《赛克马·三》80×80cm 纸本铅笔 2017-2018年

及局部放大细节



L   :您素描的研究方向和特点能不能简略介绍一下?

   

Q  :不同硬软的铅笔做出来的调子质地是有明确差异的,这也是契合不同物品材质的视觉抚摸感差异的(“物质感”的差异),直观地讲是视觉颗粒感的差异和层次上的差异。各种硬软铅笔的差异化质地特征,就可以对接不同物质的“物质感” 表现。我的极限素描,虽然是普通的学院派写实方法,因为依托的是铅笔性能的极限表现力,有了区别于通常光影写实素描的视觉坚实感和物质感受。所以,我对日常物品的描绘,重点在物品质地的表现上,这种质地表现,来源于客观写生,又依托于对铅笔性能的主观把握。





工作室中素描练习作品

与局部细节


L   :您还是觉得客观的质地比较重要。

    

Q  :这是我现在研究重点罢了。在客观表现基础上,极限素描也在意主观性的东西,一种精神性的东西,甚至走向客观的反面而出来一种崭新的语言样式,我打算过十来年再说。现阶段的重心还是在客观性上,对物体质感的感受上多建立一些,通过不同系列的探索去多积累一点,不急于把某一种具有风格特点的东西做出来,后面自然而然地让它出来。趁自己还画得动,多画一点再说,先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多走一走!


工作室中尚在进行的素描作品


L   :这幅素描(2018年开始制作的四幅徐渭水墨画的铅笔“临制——再造”)和别的有所不同?

    

Q  :它本身是画给我自己的,我喜欢徐渭,他的作品比较少,都是精品,很难看到。前几年用铅笔素描“再造”过一批,觉得没有做够,最后决定拿这四幅两米多大的临摹来完结心愿。这四张,可能要明年才能完成,首先是对他的热爱支撑了我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做,做起来是很愉快的;另外,因为我喜欢这种依托水墨效果做出来的浸润感和丰厚层次,它可以给我素描研究的未来提供精神性高度和去向。


素描作品局部放大细节




04

理性的框架、发掘的难度


L   :素描和油画,成了您的两种工作节奏?

    

Q  :放不下素描,十多年来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情况。素描和油画,一张一弛。


我画油画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画的过程中要去判断、思考,要花很多心力。比如接下来的油画创作,需要从均匀平铺排列重新回到比较具象的花的感觉,要往回走一下。我是要想清楚了才能行动。


工作台上的部分绘画工具


L   :看了这些作品,我觉得您艺术的直觉保留在一种孩童一样的没有受过污染的状态,挺让人欣喜的。

    

Q  :现在还是想尽量做我自己能够想清楚的事情。可能艺术本来可以很自由,可以不用想得太清楚,直接做,但我觉得没有到那个阶段,也没有到那个时候。


自由发挥可以很愉快,很抒发,但是真正不受限制、没有一个理性的框架去深入思考的话,其实很快会把一个人掏空。如果创作只是建立在一种激情,即兴的热情上面,心力很快会耗尽的。


L   :是这样的吗,就像孩子必须有一个大人教他,如果没有教他的话他也不知道走到哪儿去了,自己的特点就找不到了。所以还是要有理性的框架思考来引领。

    

Q  :对。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反正我是首先能够把自己说服了才行,要不然下不了手。


L   :把自己说服了,说服的是哪一个部分?

    

Q  :比如行动的动机,基本的动机是可以说得很清楚。


L   :艺术家的环境,比如前面说到朋友在一起思考、交流、决策,起了什么作用呢?

    

Q  :其实,就是在交流碰撞中找寻自我。我觉得,放在一个大的共同的创作背景上来看,需要走这一步。其实进入我们视野的人,作为一名艺术家这样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自己的思考,某个东西一定是他自己找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到的,一定是经过一个思考过程慢慢得出来的。比如我们都喜欢的基弗,只要稍稍了解一点他的背景,就会被他作品中的强烈的艺术性和时代感的悲悯震撼到,这些,都是从很长的一个过程中寻找出来的。


艺术虽然要面对自己,而每个人又都是这个时代滋养影响出来的个体,从这个个体本身可以反映一个大的时代。在那些基于自我研究,又比较充分地展现出自我特质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在的大的时代背景,他个人成长的经历。所以,艺术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要感受自己这个时代!


在陈强戈老师工作室


L   :您有没有发现一回到日常、回到现实的时候,凝聚性的东西就被分散了。

    

Q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变化太快了,对艺术家来讲,似乎难以去把握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体温。比如我1980年出生,是农村长大的,虽然我所成长的农村环境不是那么穷困,但是我见到过山里面的落后和贫困是什么样的状况。读大学到的成都,一路过来到现在,我们经历的变化真是太大太丰富了!到现在,偶尔才能回乡下老家一趟,会发现现在农村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从物质上讲,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个体心灵上来看,快节奏的变化让心灵难以找到一个比较安定的、有归属感的那种东西,这就带来了思考和把握的难度。



(END)



陈强戈 

本名陈强。1980年生于四川省宣汉县。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读研究生,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现居成都,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个展:

2014年 “参见”陈强戈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2015年 “强调”陈强戈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2017年 “花花”陈强戈2016-2017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近三年主要艺术活动:

2019年 2019天府美术年度作品邀请展,香迪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平行时空:第四届“共通分母”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黎日画廊,成都

2018年 质地的温度——综合材料艺术展,成都画院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前进学派”艺术展,A-SPASE桉空间,成都

2018年 平行时空:第四届“共通分母”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黎日画廊,成都

2018年 “返观内视”成都青年艺术家观察展,A-SPASE桉空间,成都

2018年 “栖·贤”2018梨花沟当代艺术活动周,栖贤艺术空间,成都

2017年 “丝路艺语”中国白俄罗斯艺术家交流作品展,成都画院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天府蜀韵”书画名家邀请展,高小华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将来的现在是未来”A-Space艺术邀请展,桉艺术空间,成都

2018年 “蜕变”四川当代青年画院学术邀请展,成都画院,成都



了了艺术专访尊重呈现艺术家本人当下观点

不代表本机构看法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

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电话: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请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了了吧!



80后日趋成熟,年届40的他们思考的背景是世界版图、古今中外,以及怎样用艺术来面对自己。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