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艺术家专访——张义文

3月11日,了了与艺术家张义文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

艺术家张义文:画面的实验与突围


春天去采访一位画家,视觉上会得到额外的满足。先是街道上、田野里的各种花,油菜花、桃花、李花、茶花,突然不请自来;然后一条清亮的大河生动地奔腾着,才知道府河上游还有风水这么好的地方。艺术家张义文老师的工作室就在这里。几番电话之后,我们看见了艺术家本人,长发、眼镜,质朴的衬衣、皮鞋;走路的样子踏实稳健而悄然,让人想起那些画的名字——行者寂静。


工作室里的画面,却是“生活在别处”——艺术家构建着他心目中的世界,立刻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时空区间。它们是哪里呢?您可以说他在画藏区景物,可是色彩和笔法都是“心理”的,写实的意图被种种关乎画面本身的实验突破,于是完成了种种心理的“真实”。就这样,这几年的作品,我们看了个够,听艺术家讲了个够,回想起来,却还意犹未尽。特意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艺术家张义文工作室楼上盛开的李花


工作室楼下清亮的府河



 L   =  离岸

 Z  =  张义文



“砖头小画”的厚重与份量


 L :张老师近年的绘画,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Z :有两三个阶段吧。上一个展览(2014年)过后,2015-2016年是一个阶段,那是些小画,都画得很小。


 L :在小画上用功是什么考虑,为什么要这么集中?


 Z :当时从视觉上想把那种砖头效果表现出来。画面堆积起来有一种比较厚重的效果,再配合画框,有一块砖的感觉。


艺术家工作室内作品


 L :什么原因您觉得要有这么厚?这个尺寸这个厚度很有意思。


 Z :当时考虑的是厚重感,要有份量。画框的整个尺寸(像砖头大小),集中堆积到一起,跟一幅画的厚重不一样,所以就有了一批这样的小画。我做第一个方案的时候,草图就是这样的尺寸,然后就觉得它不仅仅是方案,也可能成为作品。最后加以演变就做成这种效果了。


 L :这种效果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它不单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端在手中仔细欣赏,放下时可以自己“站着”,确实特别。




一直“看着你”的眼睛


 L :2016年到2017年的作品,您刚才说它们是一个阶段。这是一些人像,您当时的绘画意图是什么?


 Z :画那批人主要为了眼神。每个人都把看画的人盯着,都是直视。他们的眼神很奇怪,或者说看了之后很震撼,就想画面最后集中到眼神上去。


 L :画背景和画人的外形的目的,最主要是想画那个眼神。


 Z :所有这些笔触集中起来,视觉就集中到眼神上面去了。


工作室内关于“眼睛”的作品一(局部)


 L :画上眼睛只有那么小两个面积,怎么就把人震撼了呢?


 Z :这要通过周围整个画面。其他笔触也还是很大块的,然后眼睛几乎很小或者没有笔触,它就集中到一个点上去了。实际就是从整个画面,通过大笔触大块面,集中到小的细节,就是眼神上面去了。


工作室内关于“眼睛”的作品二(局部)


 L :您对这个眼神有没有解读,还是直接就那样画了而已?


 Z :他的眼神其实很淳朴很真。他们有些住在山上,不容易见到另外的人……


 L :所以他们容易对人特别关注。


 Z :所以他一直看着你。




软硬变化与色调的升降


 L :2018年到2019年的作品,您刚才说到,主要集中在景物上面,人物作为次要的。这一批画您明显让颜色“降调”了。


 Z :颜色倾向于灰一些。然后在软硬关系上变化比较大。像这张画里,房子、马、车子,这些就是比较硬的关系,像后面的山跟天空、地面就要软一些。软的部分用厚重的方式来表达,硬就要薄一些。特别是后面的山,表现山的厚重我已经演变出了一种自己的方法。


艺术家工作室内新作(局部)


 L :我觉得您画硬的部分就画得要细一些,画得比较清晰。


 Z :要薄一些,就是要真实一些。


 L :它们可不可以互换呢,比如您把山画得比较硬,把马画得比较软?


 Z :一个是画的时候要好一些,一方面心理上也比较稳当。比如像山如果很薄来表现的话,它始终还是很轻,虽然画得出质感,却没有厚的表现那么“真实”。


 L :其实选择把它画软的部分都是您觉得比较神秘的,或者是对人来说探索起来稍微有点困难的,那个墙那个房子实际上也很厚重,但是要把它画薄画轻。


 Z :跟山相比之下它就不算重。


 L :地面那样处理到底是为什么呢,您是想跟山呼应一下吗?


 Z :从厚重来说跟山的厚重感呼应,颜色的处理也是根据画面的需要来的。


 L :您对山和泥土的感觉是触觉性的。


 Z :是的,虽然是眼睛看,但是感觉到很粗糙。


 L :把颜色的调子整体降低,是什么原因呢?


 Z :还是画面需要。比如,如果是真实的高原天空的色调,它的效果跟画面的心理情绪就不对应。


 L :但您在画面当中还是保留了很鲜艳的颜色给那些山。


 Z :这些颜色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的。


 L :这些都是心理色彩。


艺术家工作室内作品(局部)


 Z :画面结构安排的时候或者需要一块灰色,或者需要一块红的黄的颜色。


 L :灰色是中立的?


 Z :像这个灰色的感觉是比较安静的,画的时候看的时候心态都比较静。


 L :要把人的活动研究清楚确实要很安静才行。哪怕面对乱糟糟的一堆砖头,每一块好像都可以研究得非常清晰。


 Z :我喜欢画面里有自然的东西,还有人的活动痕迹,那边工地也多,修房子拉很多砖进去,不断地在修建,有些活动跟我们这边已经很接近了。



步行的福尔摩斯


 L :我觉得您对事物的视觉感受,跟别人有点不一样,比如说您那么热爱藏区高原的景物,这个还想深挖一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比如我去高原,就是觉得太美了,那个是旅游的好地方,但跟我的生活隔得很远。您自从去了之后看到之后,体验了那个场景,就愿意一次次回到那里重新回味,一直画这个题材。到底当初是什么触动了您,它们是怎么把您的心抓到的?


 Z :当时一直在画周围,就觉得兴趣上提不起来。第一次接触藏区之后,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感觉到那边很入画,简直任何东西都可以画,所以一画就是好多年。


 L :所以您要当一个“步行者”。


 Z :这个自己当时也没有想,就是在做,一步步在做,就像一步步在走,往那个方向在走了。其实很多时候是先想不好,走着走着就觉得可以朝着那个方向走,越走越清晰。


艺术家工作室内新作(局部)


 L :我们先聊一聊触动您去画藏区风景的那些点,比如说为什么吸引您画那儿的山呢?


 Z :藏区的山厚重,确实很震撼,它在那种环境下呈现的效果特别不同。


 L :还有地面画成这种感觉,您是想表现土地本身的肌理还是有草地,枯草青草在里面?


 Z :土地的肌理有石头有草地,夹杂在一起,这个肌理要表现。色彩也可以改变的,都根据画面来。主题的东西有个局部,能说明问题就够了,然后画面其它部分的可以通过需要来调整安排。


 L :您除了画它的山,还有一些人。


 Z :人实际上画得不多,其实我主要是画人活动过后的痕迹,高原上人跟自然的关系。


 L :这个东西是怎么触动您的呢?


 Z :还是要进去体验。人活动过后丢下的一些场景,首先很入画,比如说堆一堆石头,丢一个推车在那里,虽然看不到人,但是他们活动的全部痕迹都留下了。我觉得很有兴趣画一画。


艺术家工作室内新作(局部)


 L :我们像福尔摩斯一样的,可以知道他在这儿干了些什么。


 Z :是。有人堆了砖在这里,然后走了;有马又过来吃了东西。


 L :其实在运动的过程行云流水的,有可能很快。


 Z :但是已经留下痕迹了。


 L :根据这些痕迹我们可以慢慢地一个一个看清楚。


 Z :我有兴趣就是这方面。


 L :确实是很有意思,您可以借助这些痕迹来无比真实地复原那个场景,也在观者心里面来一次“复原”。但那个场景又不一定是一个。


 Z :就是,会有很多不同。


 L :比如说看到那个推车,我想到的跟另外一个观众想到的就不太一样。


 Z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统一的一个想法就是有人在这儿活动,现在已经结束了,可以猜想他刚刚做了什么。



日常与灵气


 L :有变化的,也有没怎么变的,比如画面上看起来不变的山和天空。能和我们讲讲这幅画吗,它很特别。有佛像在田野上,这一张画里除了安静之外,好像还有一种更重的情绪。它不同于以往画藏区的很多画,当然这是您艺术的特点,它的观察有点接近信仰,但又在一个尺度之内,您还是看得出来它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艺术家的视角,分寸特别感人。这幅画是怎么来的呢,是您拍的一个照片吗?


 Z :当时到那个地方去了,其它画都是表现人活动痕迹,这个就带有信仰在里面了,当地人敬神,敬菩萨,您感觉周围环境里有那种“灵气”。


艺术家工作室内新作(局部)


 L :那个山的颜色也是改过的吗?


 Z :都是改过的。


 L :包括面前河边上的植物都很有灵气,跟您在其他画里面捕捉到的植物有点不一样。


 Z :其他画面植物画得很少,几乎没有。


 L :要画这幅画的时候,您还是从人的活动痕迹来看的?


 Z :活动痕迹,也是活动过后的安静。很安静的氛围里面,有信仰在里面。


 L :您说很明显的灵气,您当时是怎么感觉到,或者怎么表现的呢?


 Z :它里面是很空的,很静很空,谁都没有动,菩萨像在里面立着。


 L :您觉得周围树叶都没动。


 Z :感觉是很平静的。那边几个经幡旗子,这边一块黄色,菩萨像在这儿,就把整个画面定下来了。


艺术家工作室内新作(局部)


 L :这幅画就比较日常一点。但您还是把山画出了几个层次出来,那边是雪山,这边是红色的山,然后又是金色的山。


 Z :雪山太阳一照就是金山了。


 L :我觉得这几个山很棒,没有那么震撼,但是让人觉得很精神一爽,还是心头一震,跟前头的玛尼堆形成对照。


 Z :这几座山要远一些。金山和石堆都是一个形状。


 L :觉得您在这幅画里面对人的处理跟其他的画有点不一样,您把这几个人画硬了还是画软了呢?


 Z :一样的,那几个人是那一组的重色,这个画面这样才压得住。


 L :这几个人没有入侵性,很内收,有点不一样?


 Z :他们距离要远一些。



能不能对接八零年代


 L :关于和传统对接的途径,怎么样让我们能够参考到比较好一些的状态,在您的画面上,有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呢?


 Z :可能还是靠兴趣,因为原来画画一直都比较追求写实,相对要传统一点,然后就一直延续过来。同时看原来的那些比较传统的写实东西,也尽量拉开一些距离。


艺术家工作室内一角


 L :对接传统,还有两个途径值得研究,一个是怎么对接中国写意画的传统。


 Z :西方这些也一直都有的,而且很多,其实再放松一点就带有写意的味道了,太紧致当然就古典了。还可以对接内心的“真实”。


 L :对,它必须是从内心出来的,从画家经验里面出来的东西。


 Z :长期积累的经验。


 L :还有一种传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像80年代为什么那么多人画藏区,同时文艺那么兴盛,它就是跟那个时候的物质力量比较弱,精神力量比较强有关系的。


 Z :是的,这是现在比较缺的。


 L :这个传统可以在自然和精神层面去找。它说近一点是80年代的传统,说远一点甚至是老庄的传统。


 Z :是啊,80年代那个时候氛围好,大家也没有去考虑物质的问题。那个时候只想画画,不想有没有钱。


艺术家工作室内新作


 L :不考虑画画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很单纯的喜欢。


 Z :喜欢就画。


 L :对接80年代的传统,好多人画藏区都有影响的焦虑,我觉得您画了这么多,而且都画得这么有特点,确实不容易,是很好的事情。



“步行者”“行者寂静”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步行者-风景之紫天》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步行者-守》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步行者-喧哗》 180×9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步行者》120×6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步行者》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步行者》180×90cm 布面油画 2010年


(END)





张义文

1965年出生于四川内江。酷爱绘画,于著名艺术家程丛林教授指导下,研习油画硕士课程。在有关西藏的题材中,确立自己的视觉,自己的绘画语言,自己的艺术坚持。


个展:

2014年   “行者静寂”张义文新作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

2012年   “步行者”张义文油画个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


联展:

2017年   《五体投地》,栀子街69号邀请展,福宝美术馆,成都。

2014年   四川省美术作品展,文轩美术馆,成都。

2014年   “主场意识·春沙十年”2014成都春季艺术沙龙,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2013年  “物性”2013当代艺术邀请展,巢艺术中心,成都。

2012年   2012成都春季艺术沙龙,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

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电话: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请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了了吧!


3月11日,了了与艺术家张义文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