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喜事:装裱师获GCF国际资质认证

了了的邓安龙师傅获得GCF国际资质认证,了了成为成都第一家成为公会认定为成员的艺术机构。对于了了、了了藏家和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件大喜事。

两张证书


20175月,了了装裱师邓安龙在GCF考场过关斩将,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载誉归来。7月,了了收到了两张制作精美的认定书:一张是邓安龙成为GCF国际装裱师的认证;另一张证书上,英国艺术贸易公会(FINE ART TRADE GUILD)认定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为自己的协会成员,可以使用GCF资质认证作为承诺标识。


邓安龙师傅在培训现场


中国西画艺术装裱等相关行业源自欧美,独自前行了30年。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艺术装裱诉求不断的提高,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是大势所趋。目前,GCF在中国的国际培训认证已是第5期,参加本期考核的学员只有6位顺利过关。了了的邓安龙师傅不但此次考核总分第一,而且也是成都第一位获得GCF国际认证的装裱师,了了成为了成都第一家成为公会认定为成员的艺术机构。对于了了、了了藏家和艺术家来说,这是件值得高兴的喜事。


711日,我们在浓园艺术村了了画框工坊拜访了刚刚考取了GCF国际装裱师的邓安龙。邓师傅年纪不大,人看起来单纯快乐又平和,做起活儿来却散发着成熟的匠气,专注沉稳得神似一个在台湾或者日本老店锤炼过很多年的手工艺人。


在浓园艺术村了了画框工作坊


今天要装裱的是艺术家黄润生老师的一张竖幅水粉,小邓师傅全神贯注地测量、计算、切割画框、背板、卡纸,简直有点“忘我”的感觉。留心照顾手上的事务,动作不由自主地漂亮起来。他活儿越做越精细,几乎屏息裁剪金线,用无酸胶带将画固定在无酸卡纸上,装进画框合了一遍,分毫不差;然后裁玻璃、清洁玻璃,再一次把卡纸和画装进框子与玻璃之间,反复检查;最后上螺钉,搞定。一个多小时的装裱过程,干净利落,颇有欣赏价值。


其实,在今年考取GCF国际认证资格之前,小邓师傅已经在画框行业从业四年,是非常优秀的装裱师了。这次一步跨越到“国际”,不仅为了了取得了荣誉,自己的人生也焕发了光彩,有两个人对他而言相当重要。一位是了了的老板邓昭宇先生,一位是GCF的培训老师Stephen。邓昭宇先生像一位慧眼独具的伯乐,看到了小邓师傅的潜力,知道他应该怎样发展,引导他前行,并搭建了平台;Stephen老师则像幽默而严格的雕琢者,让一块玉石脱胎换骨。


教风严格的Stephen老师非常喜欢小邓


问他这次培训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是在思想上,以前都是把框子配漂亮为第一要务,现在明白了对艺术作品的保护应该放在第一位。他接触到国际标准中科技的力量,比如,博物馆和保护级别的装裱,种种细腻的材料——卡纸的纯棉性质,胶带的零酸度,因用处不同可以分几十种……


在装裱过程中,一位观摩的学生把一截无酸自粘胶带当作垃圾收拾了。小邓师傅捡起来,哭笑不得地说,你真是的,知不知道这一卷胶带有多贵啊,它是那种可以直接接触作品的材料。那个学生露出了冤屈不解的表情。


看来,为把对作品的保护放在至高的位置,除了木工手艺,小邓师傅有了更多高科技的教学内容可以教给大家。


GCF第五期学员合影


装裱知识 

国际标准将装裱分为五个等级:

①博物馆级(最高级别)

目标:

提升艺术品美学价值,使艺术品免遭空气污染、画框材料产生的酸腐蚀及其他环境因素的损害,能在正常条件下获得最高级别的保护长达35年,装裱师或专业保存人员应每五年对画框进行专业检查并在画框背后贴上标签。

适用范围:

博物馆级别的艺术品和流传后世的艺术品,包括高价值的作品和有潜在价值或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工艺和装裱过程完全可逆。

 

②保护级(次高级别)

目标:

提升艺术品美学价值,使艺术品免遭空气污染、画框材料产生的酸腐蚀及其他环境因素的损害,能在正常条件下获得保护级别的保护长达20年,装裱师或专业保存人员应每五年对画框进行专业检查并在画框背后贴上标签。

适用范围:

收藏级别并流传到后世的艺术品,比如原创作品、高价值的限量版艺术品和具有情感价值的作品等。工艺和装裱过程完全可逆。

 

③鉴赏级(中等级别)

目标:

提升艺术品美学价值,在正常条件下提供艺术品约5年的保护免受空气污染损害。

适用范围:

追求外观视觉效果的限量版商品、有情感价值的可替换作品。工艺和装裱过程最好可逆。

 

④经济级(次低级别)

目标:

以经济价格打造的视觉效果不错的作品装裱。可在一定时间保证其外观视觉效果。

适用范围:

无商业价值或情感价值的可替换的作品。

 

⑤最低级(最低级别)

目标:

以最低价格提供一个基本画框,优先考虑价格,而不是外观和质量。

适用范围:

临时展示。价格低廉,现款取货,客户能直接将作品插入画框。


FINE ART 公会简介

成立于1910年的FINE ART TRADE GUILD(英国艺术贸易公会),是一个代表艺术与装裱的组织机构,公会总部设在伦敦。一直以来,公会力图发展和维护国际认可的印刷标准、装裱标准以及材料标准,从而使得行业经营者与客户之间在交易过程中搭建一个信任沟通的桥梁,致力于推动艺术装裱行业更高境界的发展。另外,公会授予协会会员使用协会的GCF资质认证作为一个承诺标识,以协会推荐资格为根基,装裱师的专业度将会在全世界得以接受和认可。

 

Fine Art公会的职责

①保护级与博物馆级装裱材料认证

②版画输出认证

③国际装裱师认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转]关于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讨论的讨论之现场

7月13日下午5点起,成都南延线区域狂风暴雨突发,交通骤然拥堵,各社交网络上汪洋一片。原定7点在新会展中心壹


7月13日下午5点起,成都南延线区域狂风暴雨突发,交通骤然拥堵,各社交网络上汪洋一片。原定7点在新会展中心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举办的《<1314>杂志 × 壹平方阅读现场话题第四回:关于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讨论的讨论》略有延迟,但三位嘉宾和30位预约听众仍悉数到达。


7点20分,讨论正式开始。活动发起人之一,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蓝庆伟首先大致介绍了“《1314》杂志×壹平方阅读现场话题”的活动背景,强调该活动“求异存异”的讨论原则,并邀请《1314》杂志主编幹韵女士和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创始人邓昭宇先生分别简短致辞。


本次讨论分三个板块,首先由蓝庆伟归纳和展示业内人士对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多方观点;接下来由三位主讲嘉宾蓝庆伟、张颖川(艺术评论家)和熊宇(艺术家、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共同展开讨论;最后由现场听众提问和参与讨论。


对本次威双中国馆的现场和表现,在网上已有铺天盖地的资料图片,因此当日的讨论中不做赘述,而直接进入观点讨论环节。到目前为止,国内业界人士对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对邱志杰担任主策展人的中国馆的质疑或支持,由此引申出对中国民艺、非遗艺术和当代艺术的隔阂、融合以及未来方向的讨论和预测。已发声支持邱志杰的知名业内人士包括:吕豪、姜俊、江国庆、陆蓉之、方振宁、吕澎、周颖等,而反对方不仅有朱其、管郁达等具名发言的批评家,还有诸多没有具体署名的微信公众号,对此邱志杰也有被戏称为“展后无限补充发言”的多次回应。


三位主讲嘉宾对于这些支持和反对的观点,以及邱志杰的策展观点和展后回应提出了各人的看法,比如张颖川认为国家馆呈现出一些尴尬问题引发议论,注重了采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叙述传统经典。却忽略了与在场艺术家个性化内心所发生的真实关系。蓝庆伟从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背景出发,从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到今天邱志杰面对体制的绥靖,表明了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临危机。熊宇则讲述了作为艺术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的看法转变,认为艺术家不应该陷入话语权的争夺,而应该继续关注艺术中关于世界与人的本质问题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问题。


关于本次讨论的具体内容将全文刊载于《1314》杂志,并在网络发布节选,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持续关注。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蓝庆伟进行观点归纳

艺术评论家张颖川提出看法

艺术家、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发表观点

三位主讲嘉宾展开讨论

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的听众

活动结束后的嘉宾合影,左起分别为邓昭宇、熊宇、蓝庆伟、幹韵和张颖川


“《1314》杂志 × 壹平方阅读 | 现场话题”是《1314》杂志与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共同发起的一个关于当下艺术现场实践的文化专题讨论活动,主讲嘉宾张颖川、蓝庆伟和熊宇分别以艺术评论家和青年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美术馆馆长的不同的身份背景提出问题、展开系列学术观点的碰撞交流。该讨论活动在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进行,讨论内容刊载于《1314》杂志。



本文转自微公号壹平方阅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窥视工作室之陈安健

2017年的春夏,陈安健陈伯伯儿因为场馆档期,他的个展推后。刚躲了个清闲,却迎来了《新周刊》的采访。

(图/张骏)


2017年的春夏,合该陈安健(了了人称陈伯伯儿)忙碌。因为场馆档期,他的个展推后。刚躲了个清闲,却迎来了《新周刊》的采访。《新周刊》这次派来的美女记者,传说眼神犀利、伶牙俐齿、下笔精准,美貌与才华完美地集于一身,陈伯伯儿为采访奔波在外,一定会感到奥热的重庆气温又上升了几度(您辛苦了)……不过,应该说天气受重庆人待客热度的影响而升温了(汗,怎么说都有点不对)。《新周刊》此文将陈伯伯儿与重庆联系起来写,可见其人其画有着如此清晰显著的可识别性,他在这个时代的特殊不言而喻。平日熟视陈伯伯儿作品的粉丝团,亦可借此机会再刷一下深深的喜悦感……



他的重庆,就是茶馆  

他的艺术,就是画19年茶馆

文|孙琳琳


重庆是陈安健的故乡、此地和归宿,交通茶馆是他生活的底座。


2017年6月9日下午4点,陈安健如常出现在黄桷坪的交通茶馆。19年来,只要天上出太阳,他就会来这里。傍晚眼看要下雨,破旧的茶馆里光线昏暗,下象棋的、打长牌的、摆龙门阵的茶客正在兴头上,大声讲大声笑。茶馆正中的天井坐着一对小情侣,男孩正在给女孩拍照。



《茶馆系列—太阳升》 121.5×102.5cm2012年布面油画


陈安健面前的方桌上摆着新沏的沱茶,但他来这并非为了喝茶,他一边端着手机东拍拍西拍拍,一边跟老茶客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满口重庆话像爆豆子一样。


19年,6935次相处,很多事陈安健早忘了,但在此的每一个时刻对他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发现了重庆的心脏,他明白这座城市不只是他赖以生存的地方,还是他唯一认识的世界,有他必须一画再画的面孔。




交通茶馆不是一个建筑,是一个违章建筑



生在重庆,长在重庆,活在重庆,但每次坐车在山城层层叠叠的路与桥之间穿行时,陈安健还是会忍不住赞叹:“那么多层次,太美了!”这里是一座桥梁环绕的山城,水路直达长江八省两市;这里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2015年常住人口已经突破3000万;这里也是一座从底层长起来的大城市,是小人物的沃土。


问陈安健重庆好在哪里,他说:“首先我是土生土长,自然就觉得它好。有山,有水,有桥,坐车在重庆钻过去钻过来,感觉很有味道。而且重庆人说话比较大声,直来直去。”


《茶馆系列—制空权》40×29.5cm2012年布面油画


又问他重庆有哪里不好,他说:“不好的地方就是稍微脏了点,文明程度差一点,说话脏字带得稍微多了点。”


陈安健为解放碑的霓虹闪烁自豪,为朝天门的三江交汇自豪,为南山顶上的暮色四合自豪,也为黄桷坪的脏乱差自豪。他用眼睛观察,用相机拍摄,全身心地浸泡在山城生活里。他的画本质上不是构思的结果,而是生活的结果。他最好那样画,也只能那样画。


《茶馆系列—活神仙》61.5×59.5cm 2014年 布面油画


“我是一个典型的茶客。”陈安健生于1959年,在川美77级同学里属于“小弟娃”。他在渝中区七星岗长大,一直到读完高中,后来在社会上耍了一年。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进四川美术学院,就一直在黄桷坪待着了。除了大学毕业后在涪陵地区艺术馆工作了四年,陈安健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重庆。“我的户口现在都还在渝中区。”


黄桷坪是一个混杂的地方。周边都是农村,因此有菜农;50年代建起了电厂,搬来了交通运输公司,因此有工人;再加上电力学校、四川美院的师生,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学生,还有后来的棒棒,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交通茶馆坐下来。这里最低消费2.5元,唯一的门槛是你会不会说重庆话。


交通茶馆不是一个建筑,是一个违章建筑。“里头是宿舍,外头是旅社,在中间空的坝子上搭一个棚子,就是现在的茶馆。这里没有房产证,属于不合理但合情的违章建筑。”陈安健说。


他与交通茶馆结缘,要从1999年说起。那年他40岁,开始画交通茶馆。他形容这个开始是“水到渠成”,“反正我一进去就想画了”。


《茶馆系列—奶狗》 30×40cm2007年布面油画


2004年,茶馆经营状况不好,交通运输公司的领导觉得不是办法,就想把茶馆包给摆烟摊的马三搞网吧。后来马三开洗脚城去了,茶馆被陈安健承包了下来。“这个房屋结构开网吧不协调,太透气了,开空调都开不起。”


茶馆老板也想过装空调,但陈安健觉得不好:“一是制冷效果肯定不是很好,二是打光胴胴(赤膊)是茶馆的一个特点。凉快了,茶客把衣服穿起来了,打光胴胴的就不在了。”


陈安健不经营茶馆,也不参与分红。他承包茶馆,是让经营者减轻负担,是对黄桷坪一个文化符号的保护,也是想有个艺术踩点的基地。“不管是谁接手这个茶馆,要是全付租金的话,肯定会亏本。所以我出一半的租金,另外漏雨、换电线、换电扇,还有杂七杂八的一些修补,也都是我出钱。”


2004年,陈安健每个月的承包费是1500元;2017年,涨到了1625元。“我还有几个节要给员工红包,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国庆、春节。也不太多,一般是几百块钱。”每年春节前,陈安健还要请所有茶客在外面吃一顿饭,“100多人,热闹得很,去吃火锅”。


在交通茶馆,陈安健既是组织者也是闯入者,“我有时还是要打扰他们,让他们挪下位置啥的。万一别人正在打牌,就会说正在赚钱给我喊起走了。但关系到位就都不存在了。”


交通茶馆一般早上6点多开始来人,最热闹是上午10点,中午很多人去吃饭了会空一点,下午3点钟又热闹起来,到晚上8点左右就基本没人了。一杯沱茶2.5元,一杯花茶5元,最贵的竹叶青15元一杯。茶馆自家过滤的纯水无限量供应,但没茶点卖。不过隔壁餐馆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方洞,随时做茶客生意,也因为这个小方洞,一到饭点茶馆里就弥漫着油烟味,提醒你该去吃饭了。



《茶馆系列—珠子棋》 180×129cm 2002年 布面油画



市井之地  有“心”之人



陈安健最爱重庆的层次感,交通茶馆也是个有层次感的老茶馆。“这个茶馆跟其他茶馆不一样,它有层次、有结构。加上阳光、灯光一打,墙壁斑驳的岁月感就出来了。这些砖墙里有茶客的汗气、蒸气、油气,啥子气都在里头。”


陈安健的画面常常有一种过曝的感觉,那是因为他喜欢在天井里搞创作。“这个地方原先是个唱戏的舞台,画了一段时间我就习惯在这搭台、取景。”有时他早早来到茶馆,一下窜到这家,一下窜到那家,那就说明他构思好了一个场景,在找模特了。


《茶馆系列—妙招》40x28.5cm  2011年 布面油画


陈安健摆布着模特,教他们做出各种有些古怪的姿势,而他自己就忙着从这边拍过去,又从那边拍过来。对他来说,拍照就是画草图,组合照片就是修改草图,这个过程可以很顺利,也可能极其漫长,加上使用照相写实的技法,小画一年最多可以完成20张,大作品就更少了。画了19年,《茶馆系列》只有不到200件作品。但这些作品,几乎可以说件件都很重庆。


“我来这里工作又有距离又没有距离,我是靠自身的阅历来体会这个茶馆的。任何人提着手机或相机都可以在这里拍很好的照片,但要真正理解茶馆、理解重庆是很难的。”


茶馆里三教九流都有,陈安健就从他最熟悉的老茶客画起,至今仍在画的也是这些本地人。供他翻来覆去地画的,大概有十来个固定的模特。某种程度上,这十几个茶客成了他的符号。这些人的面孔和人生,都被陈安健细细描绘进了《茶馆系列》。虽然他们摆出的是陈安健教给的姿势,但演的却是地地道道的自己——老了、病了、失败了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跟陈安健关系最好的模特是范家强,只比他大一两岁,2017年春节期间走了。“他可能本身有点病,吃保健品吃复杂了。”范大爷是铁路工会搞美工的,包里长期放着一个证书,是他父亲当年读老年大学的证书,随时拿出来体现他的荣耀。他还经常拿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来,说是古董或高科技。“范大爷的半导体还在我那里。”陈安健说。


吴达贵73岁,陈安健画了多久,他就做了多久模特,很多画上都有他。他住在九龙坡,1998年退休前就常来交通茶馆,一个月起码有20多天在这里待着。周隆光61岁,陈安健也画了他五六年。他住在大黄路,六七年来,他每天走两个小时到交通茶馆来喝茶,晒得皮肤黝黑。“我是为了锻炼身体,我得了脑梗塞。”他说。


《茶馆系列—夏日来风》100x72cm 2008年 布面油画


“六年前我觉得这个地方好的时候,6点半起床,7点过一点就到这里了。喝到中午12点回去吃饭,下午就又喝茶喝到6点钟。不熟的时候喝茶,熟了以后就打打麻将。认识的人多了以后,看见人你就可以有共同话题,几句话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邓琴是陈安健的女模特,这段时间认识了新朋友,去别处打麻将了。但如果陈安健喊她,她还是会马上就来。“这里的人每天都要来,比回家还准时。现在这里(重庆)也差不多跟外地一样关门闭户了,在茶馆大家还能互相走动。臭味相投的,始终都会坐在一起。”


画中人进入又离去,生老病死从他们身上划过,骗局划过,保健品划过,豆花饭划过,重庆蒸笼一般的夏天也划过。他们几乎是被动地承受着时间的雕刻,只有陈安健在一旁奋笔疾画。他画出了他也看不清、说不清的东西——市井之地的真相,日常生活的史诗。


《茶馆系列—帅》200×164cm 2014年 布面油画(画面中间着白T恤的是陈安健模特范家强范大爷)




他把交通茶馆当成唯一的题材、创作的核心



茶馆本来就是重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陈安健说:“我小时候上街,街旁边就有个大茶馆。重庆到处都是面摊,到处都是茶馆。当时我们受苏联创作思路的影响,要抓典型题材,要有宣传目的地画,很生活化的东西往往被忽略了。”


原来川美的老师和学生也常来画茶馆,那是练习手上功夫,现在也有人来画茶馆,那是当成猎奇。但陈安健把它当成唯一的题材、创作的核心,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上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热,既是由于民族风情的吸引,也是因为市场对少数民族题材感兴趣。至于这条线索为何式微,陈安健说:“一方面画家进不到彝族或藏族真正的生活中去,都是打望式地看那些很自然形成的画面;另一方面,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对外界的了解太少,只要你画得好大家都看得到,现在不管画啥子,要想像原来那样有轰动效应确实还蛮难。”


画彝族、藏族或川西风景,陈安健都画得下去,但他还是想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形象。1999年开始画茶馆时,他是看到什么画什么;大概画了两三年后,他开始捕捉社会事件在老茶馆里激起的涟漪;到了2004年左右,陈安健的画面又变成了“用四方桌讲天下事”,其中有戏谑,有调侃,有重庆的码头文化和江湖智慧;2009年以后,他干脆变身导演,指挥模特直接表现社会热点;而近期,他的画面中又开始出现超现实主义元素,使茶馆也魔幻了起来。


为了丰富画面,他也画闯入茶馆的帅哥和美女,去找不同人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反差感。本来很违和的东西,在陈安健的作品里却和谐共处,或者说,在茶馆里和谐共处。“因为茶馆就是个包罗万象的场所,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画进去。”


《茶馆系列—在希望的田野里》61×51cm 2014年 布面油画


陈安健说:“照相写实有个说法,你把照片拍好了,画面就成功了一半。但是拍了马上就拿去画,这种多半不太成功,特别是画大画。”陈安健是用照片作为素材,但不是画照片。用他的话说,构思的过程是照片的PK—无数次地拍,无数次地补拍,无数次地组合,最后慢慢地弄成一个满意的画面,再放大,画下来。“只要能够画下来就是稳稳当当的。”


用照相写实画老茶客,有时候也写点生,但是不多。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陈安健的题材和工作方法看起来有点“土”。如另一位画家所言,正是这份“土”,确保他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地方画家。重庆之于陈安健,正如代尔夫特之于维米尔,巴比松之于米勒,恰兹佛德镇和库辛镇之于怀斯。


陈安健说:“我出国少,就到过英国和法国。我不是太喜欢旅游,主要是吃不得他们的东西,那个口味不安逸,那时去法国幸好还有川菜。”


《茶馆系列—诺贝尔》206×166cm 2014年 布面油画



是什么让一个老茶馆成为重庆的时髦地点?



毕业35年,陈安健的同学和朋友散落天涯。程丛林在德国和成都两地穿梭,张晓刚去了北京,杨千去了美国又回来,叶永青像候鸟一样到处飞。只有他,哪儿也不去,哪儿也不想去,每天到交通茶馆报到。


“有时来看下,观察下生活,有时来喝点茶,重要的是来看看有没有安全隐患。一出了事就麻烦了,当然茶馆要负责任,但都不是愉快的事情。所以尽量让茶客在这安安全全地喝茶,不要有啥子麻烦,这个是我们要做的服务工作。虽然我是画画的,但是毕竟我承包了茶馆,要对这些茶客有责任心。”陈安健念叨道。


《茶馆系列—谁能敌》 121×90.5cm 2012年 布面油画


城市化撕裂了人群——孩子去了网吧,中年人去了麻将馆,留在茶馆的大多数是老年人了。然而对于重庆人来说,茶馆仍是留下回忆与无法舍弃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


逯长江是川美98届毕业的,陈安健的学生,现在也像他一样在黄桷坪有工作室。白天他有时外出工作,回来后就待在茶馆。“读书的时候我就老来,这个地方没变,有陈老师在这维护,还是30年前的感觉。”


《茶馆系列》180×14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近几年,陈安健作品和故事的亮相,让人们又注意到了交通茶馆和老重庆的生活方式。媒体、自媒体的到场与传播,让交通茶馆从川美地标变成重庆地标,以破旧的面貌担当起时髦的任务,每天来体验的、拍照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陈安健说:“游客来个把小时就走了,对我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我收集素材的时候他们有点干扰我,因为也跟着拍。所以我尽量中午来,中午客人少点。”


6月底,“二更视频”为交通茶馆拍摄了一条视频,是请陈安健配的音。看过视频的重庆人在下面评论说:“这个人重庆话说得很普通,像《雾都夜话》的开场白。”


其实陈安健的重庆话是最地道的,但他尽量放慢语速,把重庆话说得“普通”一点,是为了让非重庆人也看得明白。他在努力调整自己,适应新事物。


“年轻人穿插进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造成一种生动的效果,视觉不疲劳。”陈安健说,“茶馆本来就是一个很时尚的场所。”







作者孙琳琳(右一),摄影师张骏(左一)在陈安健501工作室


(文章转自《新周刊》第494期)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微信号:liaoliaoysjg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了了·艺术传播机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艺术资讯,定制艺术品个人、个性化服务



阅读全文 ➜

[转]现场话题 | 关于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讨论的讨论

...一生一世用心做一本杂志1314十二年艺术之路现场话题—关于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讨论的讨论



现场话题



关于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讨论的讨论

 ——《1314》杂志 × 壹平方阅读现场话题第四回



 


《1314》杂志 × 壹平方阅读 | 现场话题”是《1314》杂志与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共同发起的一个关于当下艺术现场实践的文化专题讨论活动,主讲嘉宾张颖川、蓝庆伟和熊宇分别以艺术评论家和青年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美术馆馆长的不同的身份背景提出问题、展开系列学术观点的碰撞交流。该讨论活动在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进行,讨论内容刊载于《1314》杂志。


本期话题为“关于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讨论的讨论”。5月13日开幕的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全世界现当代艺术的盛事,自展览开幕以来,引起社会广大公众热切关注,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议论和讨论话题。


本期“《1314》杂志 × 壹平方阅读 | 现场话题”从专业的视觉认真关注最近在公共媒体上的各种相关讨论话题,将从这些“讨论话题”中进一步深入展开引发“讨论”的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讨论。本期专题讨论活动首次开放现场,邀请有兴趣的朋友参与交流讨论。




主讲嘉宾:

张颖川、蓝庆伟、熊宇

活动时间:

2017年7月13日19:00-21:00


活动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177号

世纪城新会展中心天鹅湖花园22栋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现场30位参与名额,今日起开放预约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信息就可以报名哦



电话报名:

028-87680690(10:30~21:00)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微信号:liaoliaoysjg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了了·艺术传播机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艺术资讯,定制艺术品个人、个性化服务



阅读全文 ➜

“100公里第三回”| 白小墨 李琦 李红宏 普耘 沈阳超 杨方伟 张晋

7月2日(周日),壹平方阅读·100公里项目之100公里第三回,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3号馆呈现。


100公里第三回

艺  术  家:白小墨  李红宏  李琦  普耘  沈阳超  杨方伟  张晋

展览地点: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3号馆
批评介入:蓝庆伟

特邀观察:李杰  周斌

壹平方阅读 • 100 KM

讨论时间:2017.07.04  15:30  


开幕时间:2017.07.02  15:30 -18:00
期:2017.07.02 - 2017.07.06
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177号天鹅湖花园22栋了了·艺术传播机构1
电话:+86 -28 -87701870

开馆时间:10:00 - 21:00


一张蜘蛛网需要用几条丝才能织成,一件毛衣会有几个线头,参与100公里的人可以是列维·斯特劳斯笔下的土著吗?我们把一些线团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不停地否定着实在的方方面面。

从轻快的出走到解开线团遭遇的黯淡,无异于不务正业的外科医生将满布神经元皱褶的大脑摊平在一张报纸上:线性的时间不再存在——度量时间的新刻度是控制、拉扯、判断、推衍、绵延、失控。这是100公里的又一幅面孔。

第三回在黑龙滩水库,艺术家快要脱口说出诸如“100公里是试验田、100公里是生产队、100公里是洛神赋或是七步诗的选择…...”之类的句子。出走的必要性与仪式性同个体的肉身经验共谋,每个人用一个或多于一个的线头,会不会顺利地织出一块布。

是时候尝试看看生产(produce)了。康熙字典中“生产”的释义即进也、起也,其英文的拉丁词源是延伸和产生的意思。100公里故此并不复杂,其核心进路在于延伸和产生。

第二回提起的那一只拥有弹簧腿的青蛙,依然要不断跳跃。唯如此,等待穿越。


艺术家杨方伟命理五行缺水,他希望去一个有很多水域的地方,对应成都天府广场为圆心100公里的半径所处,是仁寿县的黑龙滩水库,故以此片水域作为第三回的目的地。




Third Round : 100 Kilometers

Artists: Bai Xiaomo  Li Qi  Li Honghong  Pu Yun  Shen Yangchao  Yang Fangwei  Zhang Jin

Venue: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No. 3 Hall

Critic: Lan Qingwei

Special: Li Jie  Zhou Bin

1 Square Readig : 100 KM

Discussion:  2017.07.04  15:30  


Opening: 2017.07.02  15:30 - 18:00

Duration: 2017.07.02 - 2017.07.06

Address: 1st Floor, Building 22, Swan Lake Garden, 177 middle section Tianfu Avenue, Chengdu

Tel: + 86 - 28 - 87701870 

Open: Monday - Sunday 10:00 - 21:00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微信号:liaoliaoysjg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了了·艺术传播机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艺术资讯,定制艺术品个人、个性化服务



阅读全文 ➜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