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勤新书《日常:易漕村四年》新书分享会纪实

10月20日,黄勤受广西师大出版社邀请,在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店)进行了新书《日常:易漕村四年》的分享会。


(本文相关文字、图片已获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店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为黄勤作品的代理机构,图文转载请联系本机构授权,违者侵权必究。)


黄勤撰写的《日常:易漕村四年》于今年6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9月我们得到邀请,请黄勤参加出版社从2016年开始的《加油!书店》的活动,到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店)担任“一日店长”,并在下午为读者做一场分享活动。


黄勤与书店工作人员陈巧华老师(中)、杨安驹老师(右)


工作室


书店一角


10月20日上午十点半,黄老师赶到三联韬奋书店,陈巧华老师带着黄勤参观了书店,了解店长应尽的职责,并请黄勤推荐一组店内的好书。黄勤推荐了傅雷《傅雷书信选》、毕飞宇《推拿》和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分别撰写了一句话的推荐语。在为自己的新书《日常:易漕村四年》写的推荐卡上,黄勤写着:“我理解易漕村,你们理解我就好了。

推荐新书


完成书籍推荐后,黄勤换上书店的工服,执行“店长”之责进行巡店,检查店员仪容和货品情况,并向读者推荐书籍。




担任三联韬奋书店一日店长


下午三点,在书店工作人员杨安驹老师的主持下,黄勤开始了对新书《日常:易漕村四年》的分享,听众坐满了现场的一组长桌和三张小桌子。据黄勤介绍,现场还有专程从易漕村赶来的朋友。


新书分享会现场



  关于《日常:易漕村四年》


易漕村在黄勤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是画家2006年居住小区邻近的村子,但直到2013年,入住七年后,黄勤才开始画易漕村。从2013到2014年画易漕村,画的是生活,是和妻女一起散步的时候看到的村民,看到的田地和风景。


2013-05-20

因为种种原因,我住的小区与那片土地只有一墙之隔,下楼几分钟就能进入田地。每天,我用一些时间走在田地里,让那些红砖房、庄稼和耕种的人认识我、熟悉我。每天,我用另一些时间面对一张漆黑的纸,画画,就像在黑夜中摸索的人,让红砖房、庄稼和耕种的人从土地中一一长出来,这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肥肥说画里的所有东西都像在沉睡。对的,这些画像极了我的梦,诗意栖息的梦。




2014年后画易漕村,多了纪念的意味,纪念于2013年冬天开始拆迁的易漕村,更多的是画家生活的日常。


2014-09-16

易漕村拆迁快一年了,一年来没什么动静,残墙仍立,砖瓦遍地,只有野草在寂寞地长,野花在寂寞地开,之前大片的砖头瓦砾已被野草野花占领,最高的已快漫过头顶。秋天的蚊子很多、很毒,即使喷了大量的驱蚊花露水,一幅作品画下来,腿上、手臂上还是不免被叮咬。在一片荒芜中,画一种情绪,这段时间画画时听的是《后会无期》和《平凡之路》,我喜欢伤感和怀旧,秋天就应该这样。画面的开始,我用缠绕的线条铺陈着,就像在释放,然后开始慢慢地收,像是在聚气,直到把所有事物聚在我的手中、心里。




黄勤在分享会中讲了很多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写在了书里。比如2015年3月30日,他带着女儿黄夏木和夏木的小兔子荞米“逃学”去玩。在黄勤的印象里,这是快乐的一天,表面上是父亲带着女儿去玩,其实是女儿带着父亲寻找快乐。


2015-03-30

黄夏木今天没去上幼儿园,没有理由,鬼知道她在想什么。于是就跟着我去易漕村画画,她要带着荞米去吃草,但是装荞米的笼子还得我提,她说荞米长壮了她提不动了,还让我也长壮点。我画画黄夏木就给荞米喂草,有时也把荞米抱出来让它自己吃,大部分时间就是和荞米玩。有时也听歌,自己翻歌听,喜欢听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和杭盖乐队的《杭盖》,各听了两遍。有时也跟着歌跳舞,还站在我的凳子上跳。也和我玩,从后背搂着我的脖子,吊着玩。我也把她举起来,往天上抛,然后让她在我身上缠绕,她尖叫不要之后还要来。当我画画超过两个小时后,她感觉玩累了,不过在我让她把野草叶穿起来当项链后,又来劲了,还坐在笼子上听歌,一脸陶醉。当我的画接近尾声,她又玩起了我的笔和颜料,先是用笔在地上抹,后来发现把颜料弄在自己鞋上去了,又用卫生纸和水擦,又把卫生纸放在碗里搅,说是稀饭。一直到我画完,然后跟着我回了家。这不,吃完午饭后的黄夏木现在正睡着。这一上午实在弄不清楚是她在陪我呢还是我在带她,反正大家都很愉快。法国画家卢奥的第二个女儿伊莎贝拉为了照顾卢奥,终身未嫁,我可不希望黄夏木这样。




黄勤说,画了很多年的画家,在感知力上面不一定就强过没画过画的农民。


2015-04-08

土地是什么?是泥土,踩过的成为路,是庄稼,是野草,是一遍又一遍抚摸,是看得见的日子和收获,是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未来,是一个谜,是个没有答案的难题,是时常让人忽视的空白,如空气。


看我画画的大叔说,画画就是画心理作用。一语惊人。画了多年的画家未必比一个农民更懂绘画。易漕村里暗藏神奇。鸟从我头顶飞过,砸下白花花的屎,但始终没有砸中我,褐色土地多出许多眼睛。雨砸中了我也砸中了空中的直升飞机,我们都将返回。天突然暗下,屋内更暗





黄勤讲他的易漕村,画他的易漕村。他画的是易漕村的四季,也是自己生活的四季。村子从一个村落,到成为一片荒地,再到荒地上野草丛生的繁茂,这是一个世界的循环。人生也是如此。


2016-10-09

我熟悉的易漕村的秋天是美的,那些藤草长上破房又垂下,绿了又黄,地上的草也绿了又黄,菜叶一直绿。早晨有毛毛雨,雨停了就有云浮在天上。天气明显阴冷了,不戴帽子就不行了。





《日常:易漕村四年》写到2017年6月10日为止,但易漕村的故事还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黄勤说:“如果不去发现,你可能看不到变化,但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表面上在重复的一件事,事实上是一直在变化的,你要更细心地去发现,才能感受到。

2017-06-10

小区和易漕村相隔的红砖墙上,那道小门被封了,封门的红砖是从易漕村拆迁的废墟捡来的,看上去和墙上之前的红砖有别。如果我再去易漕村,就需要绕道了,沿着红砖墙的上沿还能看见易漕村残楼的断顶,但感觉,我和易漕村已经相隔很远了。




《日常:易漕村四年》黄勤(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END)



由黄勤撰写,了了·艺术传播机构出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常:易漕村四年》已上线当当、天猫、京东等多个线上售书平台,签名本在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店)和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有售。之后了了也会围绕这本书和黄老师的画展开更多活动,欢迎朋友们关注。 





阅读全文 ➜

《日常:四月的易漕村》三联韬奋书店新书分享会周日免费开放

10月20日(本周日)下午3点到5点,黄勤(笔名:四月)将在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店)与朋友们分享《日常:易漕村四年》这本新书的故事。


了了的老朋友可能还记得,

2015年,

我们为黄勤老师(笔名:四月)

出过一本小书《四月浮生》。

书中用慢悠悠的文字,

讲述一位画家的眼睛

看到的风起云落、春华秋实,岁月点滴。

在简单平实的生活里,

营造出一方诗意的世界。


点击图片链接,看《四月浮生》





黄   勤


笔名四月,一九七九年生,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当过小学美术教师,现为自由职业画家。居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易漕村。



时隔四年,

四月又写了厚厚的一摞文字,

讲他和

他已经遗落的易漕村。


《日常:易漕村四年》 黄勤(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

给这本书写了这样的推荐语:



易漕村,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画家黄勤生活在易漕村,一年四季都在画易漕村,从2013年5月到2017年整个村子逐渐搬离。


科柯施卡说,只有你看见,真正看见生活是什么样子,你才会有艺术。画家黄勤看见了易漕村,记录下了矗立在时光边缘的易漕村,用文字,用画笔。每天,用一些时间走在田地里,与那些红砖房 、庄稼和耕种的人认识、熟悉;每天,用另一些时间面对一张漆黑的纸,画画,就像在黑夜中摸索的人,让红砖房、庄稼和耕种的人从土地中一一长出来。这,是一个有点理想有点审美的普通人在这个时代生活和感受的真实记录。


黄勤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村子里带着妻子女儿写生、种植、散步,写自己在绘画中的体会,也用自己的日常勾勒出了易漕村的变迁。


现在,这四年的时光和故事变成了一本书。



书中还有这样的文字:



2014-02-23

田地里隆起馒头似的土包,已长满了草,看得出来它周围的土地被细细地平整过了,等待天气再暖和一些撒下种子。土包是坟,它是土地的一部分,高于土地,指向天空;它是亲人的一部分,和亲人一起享用土地和土地里的植物;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亲人天天相见,年年思念;它是存在,是灵魂的安息地,是似曾相识的笑。我带着夏木在田地里写生,我在安静地画画,夏木也在安静地画画,一旁的老婆婆在锄地,也很安静。老婆婆锄十来下休息一会儿,休息的时候她对着我笑,就小孩子一样,我也对她笑。我问她:“您高寿了?”她说:“今年八十五了,现在体力不如以前了。”我在想,我八十五岁的时候还会在画画吗?家人在屋前喊话,叫老婆婆吃完饭再去锄。老婆婆说:“吃完饭天就黑了。”不过自己又小声说:“现在的天黑得要晚些了。”我收拾好画具领着夏木回家的时候,老婆婆还在锄地,在她的身后是坟。坟是土地的一部分,是农民最后劳作之后的休息地,是农民一生最完美的诠释,如纪念碑。我不忌讳画了它。


2014-09-16

易漕村拆迁快一年了,一年来没什么动静,残墙仍立,砖瓦遍地,只有野草在寂寞地长,野花在寂寞地开,之前大片的砖头瓦砾已被野草野花占领,最高的已快漫过头顶。秋天的蚊子很多、很毒,即使喷了大量的驱蚊花露水,一幅作品画下来,腿上、手臂上还是不免被叮咬。在一片荒芜中,画一种情绪,这段时间画画时听的是《后会无期》和《平凡之路》,我喜欢伤感和怀旧,秋天就应该这样。画面的开始,我用缠绕的线条铺陈着,就像在释放,然后开始慢慢地收,像是在聚气,直到把所有事物聚在我的手中、心里。


2015-04-08

土地是什么?是泥土,踩过的成为路,是庄稼,是野草,是一遍又一遍抚摸,是看得见的日子和收获,是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未来,是一个谜,是个没有答案的难题,是时常让人忽视的空白,如空气。


看我画画的大叔说,画画就是画心理作用。一语惊人。画了多年的画家未必比一个农民更懂绘画。易漕村里暗藏神奇。鸟从我头顶飞过,砸下白花花的屎,但始终没有砸中我,褐色土地多出许多眼睛。雨砸中了我也砸中了空中的直升飞机,我们都将返回。天突然暗下,屋内更暗。



有这样的画:


我用一些时间走在田地里,让那些红砖房、庄稼和耕种的人认识我。


坟是土地的一部分,是农民最后劳作之后的休息地,是农民一生最完美的诠释,如纪念碑。


好多树上缠满了藤蔓植物,树也快失守了。


楼顶花园有些许的生活气息。



10月20日(本周日)

下午3点到5点,

黄勤(笔名:四月)

将在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宽窄巷子店)

与朋友们分享,

《日常:易漕村四年》

这本新书的故事。



朋友们可以通过书店提供的报名链接报名,免费参加。扫描以左边二维码填写手机号等信息完成问卷即为报名成功。


时间:10月20日15:00-17:00

地点:成都市青羊区窄巷子30号三联韬奋书店



书店简介

三联韬奋书店



三联韬奋书店(成都)于2018年1月21日开业,是三联韬奋书店在北京之外城市开设的首家分店。三联书店的前身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邹韬奋、徐伯昕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自此之后八十余年,三联书店以自身的发展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1996年成立的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更是被广大读者誉为“精神家园”和“文化人的联络站”。


三联韬奋书店(成都)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窄巷子30号,经营面积500平米。书店分为三联生活、三联阅读、三联活动三个部分:


生活空间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主,目的是打造一个活化创意、知识创作的空间


阅读空间以经营图书为主,主要有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书籍1300余种,以及各大出版社的精选书籍


活动空间除依托三联丰富的作者群体之外,也在不定期组织包括学术论坛、文化讲座、新书发布会以及设计文创课堂等形式


三联的精神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这精神的现代意义,就是基于生活、读书和新知的思想自由。三联韬奋书店选址于成都,传承的正是这段历史,践行的正是这段历史相关的未来,这两个维度也是对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分店的定义。书店实行周末24小时营业,对促进全民阅读和文化繁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三联韬奋书店(成都)秉承三联书店的一贯宗旨,实践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努力为读者创造精神文化园地。



欢迎大家来玩!

(END)



阅读全文 ➜

了了艺术家专访 | 陈强戈

80后日趋成熟,年届40的他们思考的背景是世界版图、古今中外,以及怎样用艺术来面对自己。


80后日趋成熟,年届40的他们思考的背景是世界版图、古今中外,以及怎样用艺术来面对自己。作为80后艺术家中真诚而活跃的一员,陈强戈可谓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上述思考和艺术的创作。于是这些年持续绽放成果,从“强调”展到“花花”,从展览到著作,从集体碰撞到个体思考……他是怎样经历和审读这一切的,又将有哪些新的方向?让我们聆听这特别的声音。




 L   =  离岸

 Q   =  陈强戈



01

一场持续数年的深度交流



L   :刚才说到您近年来的创作思考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Q  :也许真正意义的当代艺术到了需要再思考的时候!2015年之后我和一些朋友一直围绕这个方向在思考、追问。特别是80后,年龄40岁左右的艺术家,这可能是创作时间和经验积累都差不多了,大家集中在这一时期都面临很大的创作困境,需要抉择,也是一个“关口”。


我在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观察当代艺术的大气候,做了好几种碰撞尝试,作品比较散,没有明确的面貌出来。原来以为“再造”之后会很清晰,结果发现清晰不了,越想越觉得还需要再思考。直到这两年(从2017年2018年),和朋友们做了比较系统的互相交流过后,才清楚一些了,特别是现在艺术市场的动向,也让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工作室

一角

工作室一角


L   :交流的具体情况给我们讲一讲吧。

    

Q  :2014年起,蓝顶和栀子街聚集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因为他们更多涉及的是新观念、新方法、新材质的艺术创作,近几年来遇到了一些困境,还要面对生存和市场的现状局限,要继续坚持做还是放弃,理由是什么,这是都要面临这个问题。针对这些困境,当时在这批年轻艺术家中形成了一个讨论的团体。我呢?2015年“强调”个展,以对传统再造的方式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后,自己也面临后续阶段的方向抉择。2017年,梅十方拉我进去交流,慢慢跟他们接触才加入。那个时候我想要思考出一个方向,完成一个新的转变,因为我前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是对传统的“触摸”,完了后,面临一个我自己想表达什么,重新回来看看我自己是什么样子,这样一个问题。


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背景,大家都在审视和转变,和他们谈的内容就比较契合。那两年大家首先对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过程作了重新梳理,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反思和再认识那个阶段的艺术,并且有讨论文献留下来,应该算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事情。


当时这些讨论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我觉得它会有一些持续的作用,而且会作为这一批人后续创作的基点。不过后来到了真正要提出一个自己的理念,然后干事情(创作)的时候,很多人放弃离开了,剩下五六个人在坚持,直到现在。


L   :总体来说还是觉得要面对自己是吧。

    

Q  :肯定的。85新潮的时候,新的艺术形式刚刚进来,大家经历了一个思考思辨层面的补课;而后90年代直到现在比较活跃的代表性艺术家,更多借用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方法和样式,结合一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符号做艺术。在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空前地方便、快捷),于是谁先拿到一个现成样式图式,到国内来就可以变现。这个我们称为“借人家的衣服来穿”,最终是不行的。现在到了一个要自己做衣服给自己穿的时候。我们思考和讨论的背景就是这个,是对过去三四十年当代艺术发展的反思。然后提到一个自己该怎么做,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方向。


①2014年 参见:陈强戈作品展海报(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

②2015年 强调:陈强戈作品展海报(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

③2017年 花花:陈强戈2016-2017作品展海报(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主办)


L   :比较集体化还是个人化的?

    

Q  :最后剩下来十个人左右,基本建立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去重新找自己,回归当下,要放弃过去中国当代艺术里面的样式主义,过度的文本阐释。在技术上也要往更加直接直观的方式去做。我们把它叫作“不观念、不炫智、不炫技、去文本,用善意的眼光观看和表现世界!”,不以观念切入艺术的思考和创作,不以技术的难度去评价艺术作品,不以智力的高度去投机取巧。不炫技,就是“技术的民主化”,或者叫“技术平民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2016-2017年做了一批“花花世界”,然后有了“花花”个展。




02

“花花世界”及其前后


L   :“花花世界”这批作品,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一下?

 

Q  :它和以前的作品有一点关系,但是我放弃了很多以前标志性的特征,比如丰富的层次,斑驳感,走向了简单和直接。素材都是日常生活拍摄的花的照片,画面的花花形象最后走向平均分布,像一块花布一样。画法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涂洒”。这样的低技术是为了让画面语言变得简单直接,我是想语言的直接简单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纯粹视觉的愉悦,在亲近这样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就不会面临有高度技术难度的作品带来的“权威压迫”。画面色彩上也不是那种理性的分析性色彩,而是用直觉去做直接的处理。



《花.3》

75×120cm 

布面油彩 

2017年 



这些艺术方法,可能给人感觉像小孩画画一样,其实不是的,目的是让艺术作品和观者交流互动时艺术语言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不会被技术的难度和解读的晦涩内容给干扰了。


这就像看一张儿童画一样,不管画什么我们都能看懂。小孩要表现一种很愉快的情绪或者是很暴躁的状态,他们在画面里面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这些,在画面的形象上可以很直观,很准确地解读出来。这就免去了繁复的文本解释和基于某些背景或观念的解读。让我们的表达来得更直接简单一些!



《芳艳》

 直径40cm

 布面油彩   

 2016年



L   :“花花世界”之后呢,有什么打算?

 

Q  :还会画一些花,我夏天喜欢游泳,后续会画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生活素材,可能表现一些朋友聚会、喝酒等。先在这种题材内容上多样起来,来自平常的生活,大概是往这个方向去寻找方向。技术上的话,会继续往那种比较简单,技术民主化的东西上做。



《翠红1》

100×60cm

 布面油彩

2016年 





03

素描的浸润感、物质感、抚摸感


L   :同时您还在继续素描。

    

Q  :这些素描(动物题材的大幅素描)从2017年就在做了,几个系列同时在做。到2018年,画了十来张。素描是我油画创作之外,纯粹技术上的研究。“生灵系列”,是画一些动物,有鸵鸟还有小鹿,是想在素描技法上会更加自由一些,做一些铅笔技术的拓展。还有一个系列叫“质物系列”,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做一个平常理性、不带感情色彩的描绘。素描的阶段性思考已经完成,画面的过程就变成了思考的过程——不是思考素描的问题,只需要手头在画它,脑子里面想的其实是其他的东西。2013年我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出了一本《极限素描研究》的专著,计划再花两年时间,总结最近几年的推进情况,另外写一本研究专著,暂时取名叫做“质物素描”。


《翘No.1》

39×39cm 

 纸本铅笔 

2018年 

《翘首 No.1》 局部放大



《赛克马·三》80×80cm 纸本铅笔 2017-2018年

及局部放大细节



L   :您素描的研究方向和特点能不能简略介绍一下?

   

Q  :不同硬软的铅笔做出来的调子质地是有明确差异的,这也是契合不同物品材质的视觉抚摸感差异的(“物质感”的差异),直观地讲是视觉颗粒感的差异和层次上的差异。各种硬软铅笔的差异化质地特征,就可以对接不同物质的“物质感” 表现。我的极限素描,虽然是普通的学院派写实方法,因为依托的是铅笔性能的极限表现力,有了区别于通常光影写实素描的视觉坚实感和物质感受。所以,我对日常物品的描绘,重点在物品质地的表现上,这种质地表现,来源于客观写生,又依托于对铅笔性能的主观把握。





工作室中素描练习作品

与局部细节


L   :您还是觉得客观的质地比较重要。

    

Q  :这是我现在研究重点罢了。在客观表现基础上,极限素描也在意主观性的东西,一种精神性的东西,甚至走向客观的反面而出来一种崭新的语言样式,我打算过十来年再说。现阶段的重心还是在客观性上,对物体质感的感受上多建立一些,通过不同系列的探索去多积累一点,不急于把某一种具有风格特点的东西做出来,后面自然而然地让它出来。趁自己还画得动,多画一点再说,先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多走一走!


工作室中尚在进行的素描作品


L   :这幅素描(2018年开始制作的四幅徐渭水墨画的铅笔“临制——再造”)和别的有所不同?

    

Q  :它本身是画给我自己的,我喜欢徐渭,他的作品比较少,都是精品,很难看到。前几年用铅笔素描“再造”过一批,觉得没有做够,最后决定拿这四幅两米多大的临摹来完结心愿。这四张,可能要明年才能完成,首先是对他的热爱支撑了我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做,做起来是很愉快的;另外,因为我喜欢这种依托水墨效果做出来的浸润感和丰厚层次,它可以给我素描研究的未来提供精神性高度和去向。


素描作品局部放大细节




04

理性的框架、发掘的难度


L   :素描和油画,成了您的两种工作节奏?

    

Q  :放不下素描,十多年来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情况。素描和油画,一张一弛。


我画油画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画的过程中要去判断、思考,要花很多心力。比如接下来的油画创作,需要从均匀平铺排列重新回到比较具象的花的感觉,要往回走一下。我是要想清楚了才能行动。


工作台上的部分绘画工具


L   :看了这些作品,我觉得您艺术的直觉保留在一种孩童一样的没有受过污染的状态,挺让人欣喜的。

    

Q  :现在还是想尽量做我自己能够想清楚的事情。可能艺术本来可以很自由,可以不用想得太清楚,直接做,但我觉得没有到那个阶段,也没有到那个时候。


自由发挥可以很愉快,很抒发,但是真正不受限制、没有一个理性的框架去深入思考的话,其实很快会把一个人掏空。如果创作只是建立在一种激情,即兴的热情上面,心力很快会耗尽的。


L   :是这样的吗,就像孩子必须有一个大人教他,如果没有教他的话他也不知道走到哪儿去了,自己的特点就找不到了。所以还是要有理性的框架思考来引领。

    

Q  :对。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反正我是首先能够把自己说服了才行,要不然下不了手。


L   :把自己说服了,说服的是哪一个部分?

    

Q  :比如行动的动机,基本的动机是可以说得很清楚。


L   :艺术家的环境,比如前面说到朋友在一起思考、交流、决策,起了什么作用呢?

    

Q  :其实,就是在交流碰撞中找寻自我。我觉得,放在一个大的共同的创作背景上来看,需要走这一步。其实进入我们视野的人,作为一名艺术家这样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自己的思考,某个东西一定是他自己找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碰到的,一定是经过一个思考过程慢慢得出来的。比如我们都喜欢的基弗,只要稍稍了解一点他的背景,就会被他作品中的强烈的艺术性和时代感的悲悯震撼到,这些,都是从很长的一个过程中寻找出来的。


艺术虽然要面对自己,而每个人又都是这个时代滋养影响出来的个体,从这个个体本身可以反映一个大的时代。在那些基于自我研究,又比较充分地展现出自我特质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在的大的时代背景,他个人成长的经历。所以,艺术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要感受自己这个时代!


在陈强戈老师工作室


L   :您有没有发现一回到日常、回到现实的时候,凝聚性的东西就被分散了。

    

Q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变化太快了,对艺术家来讲,似乎难以去把握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体温。比如我1980年出生,是农村长大的,虽然我所成长的农村环境不是那么穷困,但是我见到过山里面的落后和贫困是什么样的状况。读大学到的成都,一路过来到现在,我们经历的变化真是太大太丰富了!到现在,偶尔才能回乡下老家一趟,会发现现在农村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从物质上讲,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个体心灵上来看,快节奏的变化让心灵难以找到一个比较安定的、有归属感的那种东西,这就带来了思考和把握的难度。



(END)



陈强戈 

本名陈强。1980年生于四川省宣汉县。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读研究生,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现居成都,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个展:

2014年 “参见”陈强戈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2015年 “强调”陈强戈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2017年 “花花”陈强戈2016-2017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中国;


近三年主要艺术活动:

2019年 2019天府美术年度作品邀请展,香迪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平行时空:第四届“共通分母”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黎日画廊,成都

2018年 质地的温度——综合材料艺术展,成都画院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前进学派”艺术展,A-SPASE桉空间,成都

2018年 平行时空:第四届“共通分母”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黎日画廊,成都

2018年 “返观内视”成都青年艺术家观察展,A-SPASE桉空间,成都

2018年 “栖·贤”2018梨花沟当代艺术活动周,栖贤艺术空间,成都

2017年 “丝路艺语”中国白俄罗斯艺术家交流作品展,成都画院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天府蜀韵”书画名家邀请展,高小华美术馆,成都

2018年 “将来的现在是未来”A-Space艺术邀请展,桉艺术空间,成都

2018年 “蜕变”四川当代青年画院学术邀请展,成都画院,成都



了了艺术专访尊重呈现艺术家本人当下观点

不代表本机构看法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

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电话: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请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了了吧!



阅读全文 ➜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