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有感恩的故事才完整

展览海报4月14日-5月7日,“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在重庆圆满举行。对于成都了了这是“异地办展”

展览海报


4月14日-5月7日,“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在重庆圆满举行。对于成都了了这是“异地办展”,在艺术家陈安健当年学习和一直创作的“地理原点”——重庆黄桷坪的川美老校区和交通茶馆举办。展览的难度加大,工作量也大增,了了为此精心准备了两年。艺术作品的魅力、不拘一格的策展思路和精益求精的展陈方式,注定了这是一次吸引眼球的艺术事件。

开幕上午,一场细雨湿润了黄桷坪的街道


黄桷坪街道上的展览道旗


美院为展览开了方便之门,门内是坦克库的展厅,走出这道门转角便是交通茶馆。



坦克和展览标识蛮搭的


从美院大门这边也可以进入展览


来看展览的“棒棒”大爷是一道风景线

感谢杨成龙老师摄影


展厅入口


展览现场


观展人群络绎不绝


从来没有听说过当代艺术展在老茶馆开幕的,在交通茶馆举行的开幕式于是成为了创新。了了定向邀请了全国将近两百位嘉宾来参加开幕仪式,还有很多朋友没有邀请到,但由于场地的限制,也只能如此,在这里先向大家抱歉了。开幕现场,本来只能容纳一百五六十人的交通茶馆被挤得满满当当,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七八十年代,同时网络也直播了这一奇特的景观。在成都工作的重庆崽儿、著名主持人任韵陶先生专门前来精心主持了这个开幕式,而嘉宾们的发言和演讲也是超级带电、精彩纷呈,真诚和幽默搭配得恰到好处。将近两个小时的开幕式竟然很快就过去了,但它的独特必然已经深深地嵌入了在场每一个人和网络观众的脑海中。


三家优秀的配合团队完成了平面设计制作、现场设计搭建和摄影摄像工作,了了十几位工作人员协调四十余位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了此次开幕活动的引导接待工作。批评家们称赞我们办出了“双年展规格”,《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戏称我们的接待具有“奥运水准”。不管怎样,了了团队这次的确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没有众多嘉宾、各方亲友团的支持,我们又怎能如此圆满地完成这一年度大事呢?所以回顾展览之时,了了上下充满了感恩。

热闹的开幕场景        摄影/杨成龙


拿艺术家陈安健的话来说,这是“喝茶开幕式”


著名曲艺演员曾恋女士一曲美妙的清音给开幕式开了好头


又见著名主持人任韵陶先生的风采


策展人王林老师开幕讲话


艺术家叶永青先生的演讲妙趣横生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先生致开幕词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总经理邓昭宇先生致词        摄影/杨成龙


艺术家陈安健先生致感谢词


 Thanks







首先要感谢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研讨现场的艺术批评家们,陈孝信、冯楚、胡斌、冀少峰、贾方舟、金宁、李晓峰、马钦忠、杨小彦、殷双喜;感谢没有到现场,但发来了重要寄语的批评家水天中,艺术家靳尚谊、陈丹青;感谢来自成都的陈锦、陈默、黄效融、康书雅、蓝庆伟、彭肜、吴永强、支宇、查常平、张颖川;重庆本地的批评家陈德洪、冯大庆、兰迪、屈波、王小箭;还有担任研讨会主持人之一的何桂彦老师,以及身兼策展人和批评家两职的王林老师。


到场的三十多位批评家分为两组,各自研讨了两个多小时,大家们发表了宝贵的见解,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有个特别让人感动的细节,因为研讨会延时,好几个批评家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参加了晚上的开幕式,而且非常认真地全程观摩完毕,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展览研讨会现场之王林老师主持的讨论组



展览研讨会现场之何桂彦老师主持的讨论组



感谢陈安健老师在川美几十年来相识、共事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们。有多年前的老师和同学,比如:马一平、陈洁盟、陈卫闽、程丛林、罗中立、秦明、叶永青、杨千、周春芽等;有来自学校的领导和同事:黄政、冯斌、刘明孝、杨述、左益等;展览得到他们的肯定是陈安健老师最开心的事,因为川美就是陈安健艺术生命的坐标系。

陈安健与同学师友合影

感谢刘国兴老师摄影



这次展览得到了重庆文联和美协的重视,九龙坡区政府到黄桷坪街道办事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推广。感谢重庆文联副主席杨矿、重庆美协副主席徐亮亲自到场,感谢黄桷坪街道办肖书记、任主任的到场和有力支持。

 

一百多家媒体对这次展览进行了报道,亲临现场的有将近百家。感谢这次所有到场与没有到场的媒体朋友,尤其是到场的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北京青年报》副刊、博瑞传播、凤凰网、今日头条、蚂蜂窝、香港卫视、搜狐视频、四川广播电台、97.0旅游广播、重庆交通广播、重庆千帆直播、artyoo、《Hi艺术》雅昌艺术网、新浪当代《墙艺术》《画廊》《画刊》《艺术当代》《世界艺术》《1314》《教育家》《绝对艺术》《空客》《龙门阵》《美术报》《读城》《上层》《四川航空》中国摄影协会等多家媒体。


不管是专业媒体还是大众媒体、文化媒体,因为他们的关注和报道,这次展览的观摩人数创造了我们展览的新高,展览的影响面也极大地扩大了。开幕式结束后,每天的参观人数都达到上千人,很多的学生、文艺青年、游客观看、分享了陈安健老师的艺术创作。

媒体于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专访

媒体于交通茶馆展厅专访


感谢到场开幕式和后续专程赶来观展的收藏家们。陈安健早期《茶馆》的藏家和后续收藏《茶馆》系列重要作品的藏家悉数到场。这是一次珍贵的齐遇,因为他们中间的好多人平日里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了了的重要展览他们是永远要找时间来看的,有一位收藏家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特别严,而他总是把工作放在前位,从来没有年休过,这一次将积攒的年休假凑在一块儿,潇洒地来重庆参加活动,安心地与艺术相处了好几天,自己非常满足,也特别让人感动。

在开幕式现场一角的《茶馆》系列作品藏家们



感谢与我们情同手足的三家配合公司——琳子老师的正唐品牌整合设计公司和黄哥带来的两家公司,他自己的成都光荣文化传播公司,他力荐的如锦舞美(四川创视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唐品牌整合设计公司承担了此次展览内容丰厚的文献册制作,成都光荣文化传播公司、如锦舞美担任了展览现场设计布置和摄影摄像。感谢导演贾强老师、设计师王一超、现场制作何冬旭,落实到拍摄、书籍和展场上的很多主意是他们提出并实施的。把陈安健的作品设计成动图,“隐藏”在真迹之间,是黄哥的灵感,展览时的效果很好呢。很多人认真观展的时候有点吃惊,然后又开心地笑起来,津津有味地看很久。当然也有来问我们这幅画是怎么回事的,倒让工作人员囧起来了。

展前,了了与现场团队、设计团队拜访艺术家和策展人
合作团队的设计师工作帅照

文献册《见证交通茶馆— 陈安健与黄桷坪艺术史》

为展览嘉宾准备的精美礼品包:文献册、定制款盖碗茶杯、陈安健“茶馆系列”丝巾衍生品



感谢重庆万豪酒店辅助并支持我们进行整个展览嘉宾接待工作。他们以专业优质的服务助力了了,为展览嘉宾提供了体贴温馨的餐饮和入住体验。他们还将服务延伸到了黄桷坪展览现场,倾力承担坦克库展厅、批评家研讨现场以及媒体休息区的茶歇;展览当晚,在酒店50层云端酒吧,又和了了一起为嘉宾提供了精致高端的答谢酒会。

嘉宾入住的重庆万豪酒店窗外夜景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在重庆万豪酒店的50层云端酒吧参加答谢酒会



感谢两个高校学生团队,其中不少人是博士生、硕士生呢。一个是策展人王林教授带领的川美学生策展团队,配合王林老师完成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一个是批评家彭肜、支宇两位教授协调的川大和交大的志愿者团队,莘莘学子让嘉宾和了了员工竖起了大拇指——事实证明,名师出高徒,他们非常有责任感,把展览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在做,比如其中几位负责人,石天锐、殷紫璇,那效率、气魄、担当,都已经相当有范儿了。


感谢了了所有的员工。本来是自家人,不用多说什么了。但我们不会忘记那么多次的会议,大家都提前观想了活动所有的过程;不会忘记做了无数表格的几位亲,不会忘记为改签机票火车票日夜劳作的亲。以及最紧张的几天,好几位核心人员整夜未眠,凌晨5点还在反省活动的漏洞。当然,还有一个人,据说做梦都在思索展览的细节,现在他可以慢慢放松下来了吧。多想定格大家圆满了重要任务之后开心的笑容啊。

川大志愿者接机图,是不是特别温暖?呵呵


了了团队在酒店前台接待




艺术富无限的魅力也在于感通交流,两位年轻艺术家用火柴做了行为艺术《交通茶馆》,与陈安健个展相应,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摄影/张婉琳

摄影/吴宇

摄影/吴宇

《茶馆系列》作品在交通茶馆的精选展示赢得了大家的表扬

感谢著名诗人王寅先生拍摄了这张图片


备注:

本文所涉人名排列均依字母顺序;

特别感恩为本文提供图片的所有摄影师的辛勤劳作;

本次展览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每一位亲人的关注和支持,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并非小小一篇文章所能承载。我们在这里感谢所有人,希望您一如既往深爱了了。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熊宇:可能所有尝试都为打破界限

熊宇画了他艺术生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幅画,名字都还没有定,就已经“出名”了。

《竹林七贤》布面油画 7.5m×4m 2017


熊宇画了他艺术生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幅画,名字都还没有定,就已经“出名”了。它的尺寸是7.5米乘4米,我们在川大美术馆的工作坊展览上看到它,并采访了熊宇。后来熊宇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竹林七贤》。这已经是2017年的事了。


一  巨大的作品是一个考验

Q:   当时怎样萌生要画这样一幅画,做这么大一个作品的想法?


熊宇:我个人认为,今天的“艺术”概念非常多元,“艺术”的疆域变得很广,每个艺术家他都可能会有自我的一种艺术体系。我觉得在对于我自己和其他艺术家来讲,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自我的语言逻辑是什么,以及自身的语言体系和逻辑,它们的关系怎么样。在这样的大空间里面,我就希望用一个巨大的作品来梳理自己的思路,梳理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


这样的作品必要把自己饱满的生命力和思维都在一段时间里压缩进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巨大的空白画布有着无限的可能,这一点不像小尺寸作品,那么容易被充满。巨大的空白往往会让你有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因此这样的创作过程本身就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充满迷惑与可能。


Q:   在你艺术的生涯当中,刚好要梳理自己的语言和思想逻辑,所以就想到

要用这么大的一幅画来梳理。


熊宇:之前我做过一些关于绘画艺术的研究,对于绘画来说,一个艺术家只是画就好了,比如说你看到什么有感觉,静物,风景,或者人物,有感觉创作就好了。


对我来讲,我觉得绘画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工具,或者说一种思维的方式。我自己的思维往往与自我的经历,感受,研究有关,我之前的绘画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说包括对中世纪的图像形象生成研究,对图像语言内在逻辑的研究,在一系列研究背后会涉及到绘画的基本本质问题。之前我做过一段时间丝网印刷的尝试,那段时间比较刺激我,因为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意识到绘画中间有一种东西是机械无法代替的,是绘画艺术中非常独特的东西,也是绘画最为独特的存在。


这些研究和思考,在大半年时间里,一直在我的思维里面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感受,三月份我看古希腊艺术作品,做了一系列的梳理之后,我意识到得很多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其实一直存在在那里,不会随着时代而变化,而这恰恰是自己绘画最根本的原因,意识到这种绘画的本质的存在,本试图去触及的这种本质的创作冲动会驱使我去创作这样一件巨大的作品。


访现场的艺术家本尊


二  开始没有设定具体的内容

Q:   这幅画的内容还是你原来的一些主要的形象的延续。


熊宇:绘画的起点总是从某种感觉开始的,而这种感觉并不具体,之前我一直用人物进行创作,其实人是某种语言符号式的存在,其实与我们日常理解的人有些区别,我觉得真实并不意味着精确和精准,绘画尤其如此,并不是画得写实,看起来充满细节,并且与外界自然一样就是真实。


我一直认为“人”这个符号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他承载了太多的意义,我的绘画人物他并不会有某些特别具体的身份,我觉得“人”是一种思维过程外化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具体的人物或者某种具体职业人物的指向,而我也一直以这种方式展开自己的创作。


最初的创作冲动源自某种一种剧场化的生命张力,而实质上自己在绘画过程当中,思维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一直认为绘画跟电影、摄影照片这类借助机械产生的图像方式非常不一样。比方说我们从电影里面截一个剧照出来,我们大家会觉得这个图很真实,可能比很多绘画作品看起来真实。但是其实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个世界图像的某一个瞬间片段,但是绘画不是这样。


我们看到的绘画实际上是漫长时间过程中的最后的凝固点,其实上任何一张绘画都会经历一个时间与思维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候非常漫长,往往会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思考和演变,


绘画的图像会把艺术家个人的记忆和情感,以及对外界的感受,凝结在画面中,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言说。比如前几天我跟一个画家聊天,聊到作品中的黑色,他认为这样的黑色一定要画五遍,才是他要的黑色,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很难说述说的一种绘画的语言的感觉,而我认为这却是绘画中极为重要的东西。


我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生长的过程,我没有明确细致的草图,绘画中人物与背景呈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精神世界外化为图像的过程,这些人物,这些竹子,这些光,还有这些奇异的花,乃至一些微小的细节,渐渐的都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饱满,绘画是渐渐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的过程。而且与其说这张画在讲一个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我这几个月的感受的凝结,我觉得是这么一种感觉,所以它最后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图像。最后的结果实际上我在一开始并不知道。


我之前两位艺术评论家看我的手稿,他们很惊诧,说为什么你这么大一张画,手稿确是如此简单,几乎就是几根线条?对我来说它就是这么简单,因为我觉得所有的经历都是在绘画中完成的,它不需要你一开始就有那么圆满的剧本,要告诉大家你这个剧情应该怎么走,一旦有了那样精致的剧本般的草图你的画就成了这个草图的演绎品,只是画得更大而已。我不喜欢那样,绘画是个人的思想和感觉,在画布上慢慢凝结的过程,像这次的作品因为它体量巨大,元素众多,因此凝结过程也就更加缓慢。


访现场的艺术家本尊


三  支撑精神漫游的思考力和追问 

Q:   确实我可以想像到那个创作过程是很享受的。


熊宇:对,会很享受,但也会很困惑,作品是一个一点一点呈现出来的。经常会面对巨大的空白而不知所措,可能根本不知道该画什么,画面上很多细节它也在不停地变化,不停地产生衍进与修改。


Q:   你修改的覆盖的部分多不多呢?


熊宇:修改部分很多,不过不一定需要覆盖,面对空白的画布,自己的思维会有一个想象的图像,只是可能今天我可能会这样想,明天又会那样想,思维会演变,一旦画实在了,也就不一定需要修改。


Q:   你整个这幅画没有预先的一个设定,它就像一个没有方向的旅行,但实际上支撑着它的东西你觉得是什么呢?


熊宇:应该是追求绘画的真实,其实这个“真实”很难准确的描述。古希腊雕塑,尼德兰时期的绘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前后的绘画,这些看起来很古老和传统的作品最近影响着我。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中存在有更为本质的东西,贡布里希曾经描述说,古希腊艺术家会使用衣饰去标出人体的主要分界,这种表现手法表现出他们是多么注重关于自然基本形式的知识。然而正是严格地循规蹈矩和寓变化于规矩之中二者所达到的平衡,才使得希腊艺术在后来各世纪里博得了那么巨大的赞美。在贡布里希看来,希腊艺术家把自然“理想化”了 。自然图像成为人类意识的承载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物形象,人体,这些图像只是艺术语言表达的某种载体,在我的绘画中,“人”就是这样的存在。


而且绘画中很多东西是变化的,大卫·霍克尼曾经讨论关于绘画中写生与今天用图像素材来作画的区别,他认为实际上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对于画家来讲,他永远会扭曲他看到的东西,他会在这个东西里面寻找更为真实的一种存在。对我来讲,我在画这个人物的时候,认为它反而是很真实的,它比我们看到的写实的人还要真实。


我在之前很喜欢安迪·沃霍尔做的丝网版画,我自己试着做过几次,因为我很感兴趣他那种强烈的图像视觉效果,但是当我做了以后,恰恰我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让我觉得索然无味。比如说他用丝网版做了一个手套,手套在那个图像中可能非常真实,但是对于画家来讲,我非常想在这个真实里面添加更多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真实,它可能是一种情感,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种图像太完整了,完全没有办法入手。所以后来我用丝网进行创作的时候,那种感觉像在跟那个绘画打架。这个时候再次意识到我为什么之前会选择画画,自己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其实我一直迷恋于这种感觉,一直迷恋于通过手的描绘,通过几十个小时的描绘,让这种感觉呈现出来。


对我来说绘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迅速图像化的过程,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绘画可能会有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图像捕捉和讲故事,这个也就是我觉得绘画最有魅力的地方。


Q:   在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中,是有一些追问的?


熊宇:绘画的过程非常缓慢,比如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画画,可能今天10个小时或者是8个小时,你就在这个地方慢慢画,一笔一笔画,你在画每一笔的时候,实际上你的大脑都是在高速转动的,作画的时候头脑不会呈现一片空白,人也不是机器,绘画也不是一个机械的感光的过程,而你今天听到的新闻,音乐,周围人的话语,思维里想到的事情,它其实都在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会综合影响你,会变成你画面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画这么长时间的画,其实他是把这段时间的生命凝结在这个画里面了,凝结在作品里面了。所以有的时候我会觉得绘画非常享受,因为你会发现你的生命中每一段时间都会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当你看到这张画的时候,对于艺术家来讲会回忆起这么几个月,这么半年多的经历,你会发现它就在那个地方,而不会忘记它,消逝的时间以另外一种方式保存下来。


展览现场


四  艺术家的密码

Q:   但是这种阅读的密码只有你自己是最清楚的。


熊宇:我自己会很清楚,艺术家会通过时间和感觉把它压缩在一个绘画里面,我觉得艺术家的思维就像这种像素点一样,它凝结在这种画面中,绘画的图像很像一个高清图片,这种清晰其实不是简单的视觉细节的清晰,我们经常认为一个图,你觉得它越清晰,它像素点越多。


阅读优秀的作品需要时间,需要观者的时间。比方说一个观看者如果简单看一眼眼前的绘画,再看一张摄影的照片,他会觉得这个作品和照片是没有区别的,最多只是风格的区别。但是绘画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于随着他阅读的时间加长,他看到的东西就会越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你阅读很长时间以后,依然会觉在作品发现很多。我觉得绘画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Q:   从这里看,可以看见画面上有一个类似雕塑的形象。


熊宇:那个是一个关于断臂的天使的雕塑,翅膀已经断掉,是比较破碎残破形象,我希望它隐藏在画面当中,而不会影响其他的画面元素。绘画中,会觉得很多东西当它画出来以后,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真实的存在,反而不用去给它添加更为具体的东西。之前我很欣赏怀斯关于绘画的一段描述,他认为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难表现,越简单的事物往往需要承载的东西更多。因此绘画就是绘画,画面的结果就是绘画以及绘画过程本身,一切就在那里。


五  纯粹的绘画带给人的艺术的感动

Q:   是要给自己和读者都留下很大的自由度吗?


熊宇:但如果说完全打破图像藩篱的自由度的话,其实抽象的图像表达方式可能更为准确。然而我认为自由度和语言符号是一个很含混的东西。我们想表达思想的时候,只能够用人类的语言符号,使用我们能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所以我觉得具象的图像语言符号,在视觉语言表达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完全抽象的视觉符号则有可能丧失掉语言交流的可能性,因此对我来说绘画中的图像符号是含混的,又是某种很具体的东西,希望找到更准确的图像表达方式,然而却一直存在距离。


Q:   非常奇特的是,大概画了有四个多月,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幅画就成为了一个整体。


熊宇:对,每天很少的局部,比如说今天上午画一片树叶,下午画云这一片,绘画的过程是渐进式的,一段一段完成的,之后又会有几次反复。


Q:   它的完整性是建构在你之前的绘画比较成熟的技艺上面的。


熊宇:对是有这个基础。


Q:   另外就是思想-追问的强度,这个时候到了一定的强度,它能够统摄每一天的不同。


熊宇:对,因为你如果没有这个的话,这么大的作品很难控制住,会散掉。

很多艺术家,小稿画得很好,大画却很僵,其实是因为小尺寸作品可以比较容易控制感觉,而如果用画小尺寸的作品的方法创作大尺寸绘画则会有问题,画精致的草稿不是一个好方法,草稿画得很严密的话,其实它反而会束缚之后的一些创作思维。


这很微妙,不过我觉得绘画的人很多都能感觉得到。可能为了追求某种感觉,艺术家会处理很久。在外人来看,他一直在做无谓涂抹。


古希腊的雕塑以及四川安岳以及大足的石刻,当我们面对这些艺术作品时,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与语义,其实这些作品实际上都是为了某种叙事的表达存在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这些作品本身,这种感受正是来源于作品中的某些艺术的本质,而这种本质恰恰是我所追求的更为纯粹的绘画。


Q:   关于竹林七贤,您的个人认知是什么?


熊宇:“竹林七贤”,从历史上看当时的概念里“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而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也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喜欢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态度。对我来说“竹林七贤”是一个混合的概念,其实不只是历史上的几个名字而已,这里包含有态度,人文精神,以及今天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条文脉,你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又可以说这是当代文化下的一种传承中的变体,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讲是在血液中生成的。当然今天如果解剖我们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构成非常的多元,但文脉这一支一定是最为重要的。绘画语言表达的不是某一个今天竹林七贤的故事用以对应过去的故事,绘画语言表达的是某种综合状态下的文脉,这张《竹林七贤》他就在那里,是中国文脉与当下文化以绘画的方式在我这里融合在一起,成为这样一张图像。我觉得这是绘画的本质。


六  精神的凝聚体和打破固有体系

Q:   我还是可以给你的绘画的人物做一些归纳,比如说我会认为它是介于半人半神之间的生命体,它也不是纯粹的人,但是也不是纯粹的神。


熊宇:对,它其实是一个精神的凝聚体。


Q:   是一个精神幻像,而且是很有理想的。


熊宇:绘画中确实存在某种很纯粹的感觉。比如说程丛林老师和我讨论作品时认为我的作品中给人的某些感受跟中世纪后期的绘画感觉比较类似。我们讲的作品中的诗意和精神性往往是与绘画的某些具体语言相关。其实表面真实的写实图像往往会从某种程度上消解掉作品中的精神性,而绘画的精神性往往藉由绘画中某些强化的绘画语言得以强化。


Q:   现实中的人都是层层束缚,各种身份、职业、年龄,还有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会受束缚。如果你把它抽象成一个你的精神的一种形象的话,它就解脱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之前主要遇到的问题,你刚才谈到一点,你其实做了很多种研究,它现在都是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这应该是你的第一个问题,你要通过大画来梳理这个混沌状态。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


熊宇:其实问题很多,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思维很活跃的人,之前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他们会说我想法特别多,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而且我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也抱有一种很敏锐的态度,我对那些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很有感觉。但是最后,我自己在实践中,会发现中间有一个问题,不管你怎么画,你做尝试,你最后会发现你慢慢会回到一个原点,你对这个原点一直保持兴趣,这个原点对我来说存在于绘画当中。


去年在成都当代美术馆的个展,我呈现了很多实验的作品,表现手法不一,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根源,存在于绘画的表面图像之下。用我去年意识到的一对概念“叙事与叙物”来解释,我会认为绘画中更为重要的东西不是叙事,而是对于一个物的描述,我称之为“叙物”,而“叙物”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与时间,记忆,感受以及情感有关。之前图像和绘画,照片和绘画,往往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甚至很多人说摄影的照片代替了绘画,但实际上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绘画的叙事记录功能被机械代替的过程,但实际上绘画有很多本质的东西,比如绘画中时间与情感的重叠关系,比如说在大卫·霍克尼的一次访谈中,他提到弗洛伊德给他画了一张头像,画了120个小时。这120个小时的过程中,每一个瞬间画面上都是大卫·霍克尼,而这段时间里他在画布上的形象感觉又在慢慢的重叠与变化,我觉得这一点就是绘画的本质,这是一个慢慢修正,把感觉重叠出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像瞬间瞬间。


这几年我做过很多尝试,而且很多尝试对我来说面对的都是某种混沌的感觉,为的是打破自己固有的某种界限。可能我自己做的所有的尝试都是为了想打破界限,但是哪个点是起作用的其实非常迷惑。这次所以通过一个大的作品,其实也是想梳理某些尝试与研究中的逻辑。之后还会有一系列推进的创作。


Q:   也是想画这么大吗?


熊宇:不会一直这么大,作品尺寸和语言表达有关,而且大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很长。比较难于控制自身的感觉变化,甚至严重的情况会在画了半年多或者大半年以后,自己否定自己之前的所有工作,甚至会想把作品毁掉。


Q:   所以确实要画这么大的话,需要一个很成熟的心理基础,你的观念要基本上定型了,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有追问。


熊宇:对,大型创作实际上是很麻烦,创作中经常会否定自己之前的思考,可还是要咬着牙做下去的过程,实际上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不过有的时候你觉得创作突然又走通了又会很欣喜。创作就是经常在这种折磨中度过。



手稿(左)与作品同时展示


七  意犹未尽与重复的困难

Q:   之前的创作讲了,去年的个展,创作的过程,这些都讲到了,跟你的创作思路是一样的。虽然是分别听到这些问题,但是会把它们合在一起来讲。


熊宇:因为这些问题是有关联的,艺术家往往同时面对几个问题。而且不是先面对这个再面对另一个,往往遇到的是一个综合体。


Q:   画了这么大一张画,它重叠了四个多月,四个多月有一百多天,一百多天又是多少个小时。你在画了它之后,对一些问题有没有更新颖的感受?


熊宇:其实我自己觉得这张画还可以往下画。之后画一些小尺寸的绘画,其实里面也能够凝结更为充分的东西,不一定要画到这么巨大。


Q:   也就是说觉得之前自己气很足的时候,小画一下子就被充满了,不能满足自己了。经历过这次创作,现在你又觉得在小画当中可以去凝结更充分的东西。


熊宇:确实如此,我觉得艺术创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种反复也是必然的。


Q:   你现在怎么评价你自己这幅画在你目前的艺术生涯当中的定位和价值?


熊宇:我自己觉得这张画是这么多年来最为饱满的一张,跟我之前所有的作品对比起来它可能最为饱满。当然完成之后会有更大的目标,这张作品对我来说很重要,算是一个总结。


Q:   他有点像自己给自己布置了一个考试,自己给了一份答案出来,你对这个答案满意吗?


熊宇:我觉得还是可以,应该是80分的样子,毕竟还是有很多不满。


Q:   弥补这些不满,可以由继续的小画去实现。


熊宇:对。


请在了了.艺术机构微信公众号首页输入艺术家姓名,查询“熊宇简历”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这三天,我们在重庆

4月13日-15日,成都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三号馆闭馆

《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海报


2018年4月14日-5月7日,《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将于重庆黄桷坪坦克库和交通茶馆推出。此次展览我们精心筹备已久,热忱欢迎大家光临黄桷坪观展!


4月13日-15日,成都了了·艺术传播机构三号馆闭馆,我们在重庆恭候大家。16日恢复开馆,再于成都迎接您的到来。


敬祝所有人春天吉祥!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郭强:微暗的光,柔韧的坚持(下)

2017年4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的绘画工作坊“闭关”,31岁的郭强画了目前自己绘画生涯中最大的一幅画,《逍遥游》。它4米高,7.5米宽。


艺术家郭强

2017年4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的绘画工作坊“闭关”,31岁的郭强画了目前自己绘画生涯中最大的一幅画,《逍遥游》。它4米高,7.5米宽。他为什么这样画,画了什么,自己怎样看待这个作品?此画于川大美术馆展览期间,我们对艺术家进行了专访。


五.  他说,你可以往这个方向上试一下

Q:   当时做这个软硬度的训练是老师布置给你的功课呢,还是你自己做的?

郭强:应该是和老师一块儿交流得出来的一个课题。最开始画的时候,我自己的方法比较笨,直接是用的手绘,方法没有那么多。我是最开始的一张画,画了一个小女孩,然后前面放了一个盘子,盘子里面有一个苦瓜,小女孩是很厌恶吃苦瓜的表情。当时边上画了一个蕾丝的领,然后就用很精细的笔画出来。边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软软的,看起来视觉张力不够。


Q:   张力不够,就是背景太软了?

郭强:对,背景软。画了那个蕾丝边以后,它很硬,觉得达到了一个平衡,就像你之前讲的视觉的平衡。画出来以后,我发现前面几张画都是有一点点类似的这种感觉在里面,只是说没有那么明显,和程丛林老师在一块儿讨论,他就说这个可能是你自己比较独特的那一面,你可以往这个方向试一下,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点来进行一个画面的研究,开始的点就在这里。



此图及以下各图大都为《逍遥游》作品局部,最后一张是《逍遥游》全图


Q:   的确突破得太厉害了,我不知道现在可以统计出来有多少种小球的画法。我确实觉得总体来说,这幅画它给人感觉整个是在水中的,或者与观者是隔了一层雾状的东西,它是软着陆的,不是跟现实硬碰硬的。

郭强:是。


Q:   我们先说了软硬度,但是它又是了了分明的,就是我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很多的层次来。

郭强:如果就是我们关心画面中的语言部分的话,可能会看到这些东西。我们讲一幅画,如果你是想看它的故事或者是画面中的一些具体形象的话,那可能这部分就会被隐藏过去,变成看不到的那个部分。


Q:   它是大概有一个故事,实际上里面精确的叙述了艺术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郭强:对,这是我们自己都讲不清楚的。


Q:   挺好的,软硬度讲得太精彩了,我觉得你这么一讲,我看你的画会有更多的感受。还有一些分向训练,都跟我们介绍一下,实际上都是在软硬度里面吗?

郭强:其实都是围绕软硬度的,软硬度是一个统一的大的方向,围绕着软硬度在做白色的软硬度,黑色的软硬度,然后做一些别的分项。


Q:   比如说有人体。

郭强:有人体的。


作品局部


Q:   还有呢?

郭强:还有一些是同一个元素,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是你刚才看到的这个球球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当时我画了很多;有一些一张画里面全是线条,但是对线条的不同处理,会形成它的视觉层次;也有画面是有很多小的圆点,就是对绘画最基本的点线面的一个处理,点线面的分项训练,通过视觉软硬来表达,有一些点是很软的,有一些点是很硬的。通过不同的厚度,边线的处理,色彩上的区别,质地的不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视觉软硬效果。在一些小的作品上面,把点线面几种关系,比如说点和线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线和面的关系研究了很多,然后它们之间两两相交,在画面中又进行融合。通过这样训练,慢慢地有一些视觉规律就会找到。但可能我这样做会比较慢,有些时候也可能是一些无用功。


Q:   你做这个软硬度的训练,就是程老师第一次看到你那幅画是哪一年的事情?

郭强:这个是2010年开始的,而且2010年过了以后,2011年、2012年都是做那种小的训练,全是那种小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品出来。相当于是练武的时候一直在扎马步一样的。我属于“渐悟型”,不是“顿悟型”。


Q:   “顿悟”不容易啊,基本上没有。

郭强:就是,“顿悟”还是很难。


作品局部


Q:   我知道有种感觉,如果我们真的要去把所有的东西,看清楚的话,你最后看到的将是混沌,就是你看不到东西。

郭强:是,越往下研究的时候,越觉得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大了,范围太广了,做不下来。


Q:   你在探索一个极限吗?

郭强:像无限地向它靠近,就像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就是无限靠近。一个故事就是推石头上山的那个西西弗斯,有一点像那种感觉,你推上去以后会觉得有可能这样是无效的,还是要回到谷底来再往上推。


六.  大画会迫使你不停地往下深扎


Q:   今年3月份,你在画这幅画之前是在画什么?

郭强:《微弱的光芒》。


Q:   主要是画面上把整个的色调降得比较低的情况下来做的一些尝试吗?

郭强:已经开始画微光系列了,这些作品把之前的训练进行一个提炼,单项运用到画面上来,相当于是和个体体验结合的一个过程。有一些一张画面里面,可能用到了一种元素,比如说一个点的元素,有的用到了线的元素,把它们小部分地画进去。画出来的时候我自己觉得张力还是有一点够,就一直这样画。其中的一张代表,我自己很喜欢的《微光前行》,也是一艘船,相当于是一个人扛了一艘船。画到后面,我自己觉得可以掌控那么大的画,可以控制那种方式,所以说才想着要更放开一点,想更突破一下,把这些东西融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东西。


作品局部


Q:   微光系列是画了多久的?

郭强:微光系列,从2013年就画,直到前段时间也在画。


Q:   我觉得你的确比较稳定,微光系列画3年,3年画一个系列,而且你还没有厌倦。

郭强:其实有些时候你会发掘一个东西,像挖一个东西一样的,你挖进去以后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总觉得你说不完这个事情,说不清楚这个事情。一直说不清楚,然后就驱使你不停地去讲这个事情,我自己比较轴在这个方面。而且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还没有把这个事情说清楚。因为我最开始讲微光世界,我觉得是想把个人坚持一种希望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或者说找到一个群体性的,大家会有同样的感受,对这种混杂的环境下,自己内心里面坚持的东西,就像一道微光一样柔软的一个东西。我就想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但是越说越复杂,我就觉得说不清楚了。然后中间同时画的是那个不存在的骑士那个系列,但是那个系列只有几张画,画了以后就没有画了,就没有坚持了。


Q:   所以这张大作品它实际上是微光系列的一个阶段总结?

郭强:是,它是微光系列的一个阶段总结。


Q:   其实画完以后你还是会画微光系列。

郭强:对,我觉得我还是会画微光系列,真的是,我觉得这个说不清楚,因为我自己想的东西说不完。就是现在这个画,可能它从内容上面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可能会有新的一个主题,当时想的是微光逍遥游,想做一点“说不清楚,那我们就慢慢说”这样的事。


Q:   微光系列画了三年,现在把它画到这么大。但实际上你还是把它控制住了。

郭强:也不完全是控制住了,就是它总的来说是在掌握之中,但是迸发了新的东西出来,这才是画大画的一个新的开启,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作品局部


Q:   这个可以分享一下,确实我们都没有那个经验,画大画到底可以给艺术家一些什么样的新的东西。

郭强: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画一幅画,控制力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话,画出来的和你预想的一些东西,可能出入不是特别大。其中可能只会有一些小的笔意,某一笔,某一个色块,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在下一幅画更出彩。但是如果说是很大的,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超出你的一个预想的这样的一个作品的话,它可能在大的东西上面,是在你的掌控之中。但是它会驱使你更深入地去研究它,更深入地挖掘这个问题,这个主旨,或者你技术上的一些东西。这个方面会让你得到扩充,就是从它的平面性来讲,平度、宽度和深度,都有一种强迫性,会迫使你,不停地往下深扎、扎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得到更多更多的东西。


Q:   有没有那种时候?

郭强:画不下去的时候?会有,画画应该都会遇到。


Q:   但是你还是把它给攻克了。

郭强:就是,这个你不去攻克它,它问题还是在那里,你只有想各种办法,比如说画小稿调节一下思路,然后感受一下新的东西,再回过头来看它,你会觉得这个东西还是可以更深入地往下走的。


Q:   在四个半月的创作过程当中,自己还是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郭强:因为总的来说,还是我对自己的一个系列的延续,可能有一些自己的特性在里面。这个有可能是变不了的。之前画的一些东西和现在也不一样,但是有一些时候我自己把做那种系列研究之前的一些作品拿出来对比,可能还是觉得里面有一些气质是可以吻合的,可以串在一起的,还是沿着那股劲在往下画。虽然说表达方式可能不同了,这种绘画的语言更明确,更可以确切地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它还是里面隐藏着一条线,会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里面都会有体现。


作品局部


Q:   这就是是你自己的特质,或者你的观察方式,它已经不能变了。你这种观察方式,我觉得甚至包含一种儿童般的眼光。

郭强:可能是,我想着要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有一些是理想化的,只有小孩子可能才有这种感触。


Q:   我是觉得你在某些方面保存了孩子一样的直觉。

郭强:应该是。


Q:   保存得很好,是因为你后来做的绘画训练并没有跟它相悖。

郭强:最后还是没有相悖,最后画出来以后,还是和原来是连贯的,还是一起的。


七.  尽量让画面保持一个完整的状态


Q:   你自己对这幅画做一个评价吧,你自己它在你目前创作生涯中的价值,对你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心灵历程的价值在哪里?

郭强:我觉得是明确的一种总结。我自己把我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就是个人体验、技术各方面的东西全部都使劲往上画了,全部都通过这个画面表达出来了。突然之间把这个画挂上去的时候我一下觉得有一点释然的那种感觉,觉得新的路又要开始了。


作品局部


Q:   其实自己对它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释然了嘛,还是给了自己一个好的答卷。

郭强:就是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答卷,确实是这样,就觉得还是挺满意的。


Q:   新的创作又要开始了,它跟它有什么关系你觉得?

郭强:它在里面给我了很多启发,我觉得可以从这个画里面总结一些新的因素,或者说开启新的训练方向,我自己给自己开始有一些新的设定,在专业上,就是从语言上的一些设定,我自己也比较明白一些方向。然后在绘画内容的处理上,也有一些新的方向。但是有可能我最后画出来还是这个题材的一个延续,只是说画的时候心态可能会不一样。


Q:   就像一个跑了马拉松的人再回来跑1000米,肯定非常游刃有余的,而且可以变着花样跑,加入更多的东西。比如说其实在这幅画里面,你可能思考了人类的精神困境,信息化的社会的这么一个影响,这个内容之前是没处理过的?

郭强:之前有一点点,它是直观的一个,怎么说呢,人处在一个环境中,第一,有一个应激反应。每个人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同,然后我也是通过这个画面把应激反应表现出来,然后所有的这些信息都会在我的画面里面出现。因为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有一点像是一个试管,有点像试验的一个试纸什么的,丢出去以后,会有一些本能的反应,就是这样。就是有一点像是你扔一块冰在地面上会化掉,就是它自己的一个本能的反应。


Q:   我觉得你是用心灵感受了自己现在的一个处境。

郭强:就是,我就想做这些。因为有一些时候,画面可能也,我自己做这么多的训练,就是为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画画我觉得它还是比较难的,就是因为它很难,所以我也在做其他的,对这种应激反应会有更直接的表达。比如说去现场,某一个地方,然后看到某一个物体,比如说我们去了一个废弃的监狱,立马那种环境和人物对你自己的感受会造成一个很直观的冲击力,这种直观的冲击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立马表现出来。我觉得画画也是这样,人就是一个试验体,一个载体,你在这个环境中,它会刺激你,只是说要怎么去准确地表达它,它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作品局部


Q:   它不能够很简单地去表达,好像随便画两笔就表达了,它不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

郭强:就是,它还是一个专业度的问题,不能够说今天很有激情,我看到这个东西有感觉,然后我就通过我自己的激情把这个画面表达出来。有一些人就觉得画画和直接拍一个照片,效果是一样的,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还不如就拍一个照片,还有记录性。


Q:   那实际上就是在技术方面给你的启示的话,相当于把你之前的那种分项训练更复杂的、更综合的要它呈现在一个画面里面,所以你要处理的那种软硬度的关系会更多。

郭强:对,更复杂。


Q:   而且涉及面更大,说不定你今天画的是这个角上的软硬度处理好了,那这个角怎么跟那个角协调又是一个问题。

郭强:另外一个地方要衔接起来。


Q:   确实是挺复杂的。

郭强:就是。


Q:   太恭喜你了。

郭强:终于画完了。


Q:   而且我觉得你的画面里面没有什么浪费的地方,你都考虑到了的,你没有忽视任何一块。

郭强:尽量让它保持一个完整的状态。


Q:   确实不容易,谢谢你。


《逍遥游》400X750CM 布面油画 2017

请在了了.艺术机构微信公众号首页输入艺术家姓名,查询“郭强简历”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郭强:微暗的光,柔韧的坚持(上)

2017年4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的绘画工作坊“闭关”,31岁的郭强画了目前自己绘画生涯中最大的一幅画,《逍遥游》。它4米高,7.5米宽。

《逍遥游》400×750CM 布面油画 2017

2017年4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的绘画工作坊“闭关”,31岁的郭强画了目前自己绘画生涯中最大的一幅画,《逍遥游》。它4米高,7.5米宽。他为什么这样画,画了什么,自己怎样看待这个作品?此画于川大美术馆展览期间,我们对艺术家进行了专访。

一. 骑士,“往黑暗的深处去”


Q:    你这幅画的体量比较吃惊的,之前只看过你很多的小画。

郭强:对,我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在画相对小的作品,而且当时的作品很多都是属于分散的训练,是具有针对性的做的一些尝试,画面中的语言比较单一。想画这么一张大画,是因为做了那么多的尝试和试验以后,我要做一个大的尝试,把之前的东西就进行一个混合。

   

Q:    怎么想到要画这样一幅画,画面一艘船的构思是怎么出来的?

郭强:从创作脉络上说,我之前一直在做的那个主题叫作“微光系列”,这幅画也是它的一个延续。从内容上讲,我觉得船给人一种承载一些东西的感觉,而且它还有一种漂泊感,总的来说它有一种很强的不稳定性,来自在水面上飘荡的体验。我自己还是在画一些自己有体验的内容,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讲,周遭的环境和事物总会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想通了这个东西,就想通了自己的笔意或者是画的内容,有一点像。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不稳定,但还是有一艘船。

郭强:因为我也想通了很多的画面内容,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有一些是可以看到样子的,有一些是只能看到形状的,就是一些几何形来填充整个画面,让整个画面很复杂。整个画面让你产生体验,就像你自己身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一种状态,有一点类似的。但是画面中,就像我自己做微光系列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你虽然是在这种状态下面,但是你还是有一种指引性,就是一种牵引性。它会给你一种暗示,你会觉得你想要坚持某一些东西,这个东西是很难能可贵。我想通过这种画面,把一些柔韧的坚持的东西把它体现出来。因为我之前比较喜欢卡尔维诺的小说,就是《不存在的骑士》,它里面讲精神性比较多的。主角是一个没有具体肉体的一个灵魂的存在,只有一个银色的盔甲,里面是一个空洞,没有具体的一个人物,他就是作为精神性的一个存在。


Q:    其实我觉得你的这幅画里面,好多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状态的东西。

郭强:也有很多马在里面。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有很多马。

郭强:因为我之前也画过一张画,也是,名字就叫做不存在的骑士。那张画做的尝试在绘画语言上比较简单一点,绘画语言没有这么复杂,然后我就想到把马的这个形象提炼出来。但是它是隐藏在这个画面中的,比如说这个地方有一匹马,这个地方也有一些,这也是一匹马,但是我把它分成了两段的画面,就是有两个眼睛,看起来有两段。(指示画面)


Q:    这样。(观看画面)

郭强:有一些小的处理的手法,比如把它隐藏在笔触的下面,你仔细去看的话,还是有很多的看点。


Q:    我看见了一匹马。

郭强:对,这里有一匹马,这里是往后回头的一个。


Q:    那里的我也看见了。

郭强:对,总共就隐藏了这两匹。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还有,还看见了一只鸟。

郭强:对,往我这边飞的一个鸟。


Q:    其实刚开始我没有认出来它是一艘船,我以为它是一个很巨大的生命体。

郭强:我在画面中会处理一道光,但其实我喜欢让这艘船往另外一个暗的方向行进,这里有一点点个人想法。当时取的名字叫做《往黑暗的深处去》,就是想理解一下,尝试讨论更深的一些东西。通过自己的,可能是比较微弱的力量,去探索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内心一个微弱的一个东西,或者说微弱的光芒什么的。


二. 春暖花开,围困、平静与危险的暗处

   Q:    船底这些是前进的势能吗?

郭强:我们看到一艘船,水上没有东西的时候,它是可以往前进的。这个水上的东西相当于有一点点阻挡的作用在里面。就是会遇到很多东西,可能会阻挡你的行进。这一块儿它是相对而言是比较明显的,就是或者说是稍微具像一点的,这一块就是像海上礁石的那种状态。我下面还处理了很多竖状的东西,像插了很多的树桩,它就是有一个阻挡的作用。然后到了这边就是鳄鱼,它也是竖状的,所有的处理成竖状的一个东西,有一点像是围困的意思,困在里面的那种意思,有一点。


Q:    但是水是很清澈的,我很喜欢你的水的画法,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游泳的经验。

郭强:是。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为什么会这样画?

郭强:我自己看过的水其实还蛮多的,因为我家就住在长江边那边,在赤水河和长江交合的地方,然后就看到蛮多的这种水的。当时学校也在那边,高中也在那边读的,就是你会看到这种,比如说前面很平静很平静的这种水面,然后突然之间到了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它会形成一个大漩涡。你会感觉到有一些东西,怎么讲呢,它会让你觉得很平静,也有可能会很危险。


Q:    对,是这种感觉。

郭强:是,我们当时几个朋友就喜欢去江边。那个时候我们给那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春暖花开”。那个海边,我们每一次一说要去春暖花开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是哪里,我们还去写生啊什么的。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春暖花开”是不是海子的诗里的意思?

郭强:就是,高中画画的时候,我们有点像是小文青一样的,喜欢跑到那边去玩,然后可能后面就画水,这种印象就画得比较多。


Q:    的确是这样的,我觉得就是你这样子处理水的波纹,它实际上是通过极细的波纹来表现了它的平静,但同时这些波纹又暗示了它的危险。

郭强:就是,想表现一点冷静的东西,同时你觉得这个东西还是蛮冷静的,蛮平静的,但可能会隐藏很多东西在里面。就像我画的,我自己的画里面也经常都会是这样子,我的画亮丽的东西看起来都很淡,很亮,很柔和,但是暗色的部分它都会隐藏很多东西,非常非常多的东西在里面。它有很多,因为光的暗面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比亮的一面发生的事情要多一点。


Q:    对。

郭强:就比如这幅画暗处很多的人物,然后各种体块,内容也画得相对要饱满一点。可能就是想关注一些在暗的那一面里面,可以看到的东西。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对啊,我看见了有类似飞行员的。

郭强:是。


Q:    也有小丑。

郭强:是。


Q:    还有外国人。

郭强:对,还有一个气球型的一个彩虹。


Q:    我开头把它看成了一个类似佛像的元素。

郭强:那个时候画的是一个弧形的一个气球,但是是一圈一圈的那种气球。


Q:    我还看见了一只小狗。

郭强:有一只狗,还有一些海洋球。


Q:    有一些孩子。

郭强:嗯,有小孩。吹气球的。


Q:    海洋球?

郭强:就是那种彩色的,一条一条的球状的,就比如说这个,还蛮多的,就是彩色的海洋球,现在小朋友不都喜欢去游乐园里面玩很多小球球,跳进去以后在玩。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其实这幅画还给我有感觉就是游乐园。

郭强:也是,因为我想表达,或者是我想做很多东西,就是把一些我们平时会看到的一些内容,然后把它都夹杂在这个画里面去。它会让你去自由组合,去自由组合你看到的东西,它会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Q:    对,有一点像这一群人和那些东西被一个什么势能冲出来了。

郭强:就是。


Q:    还可以看到很多的鱼。

郭强:一些小的。


Q:    还有一些精灵一样的,说不清楚是鱼还是什么。

郭强:混杂在一起的东西还蛮多的。就是未知的可能比已知的要多,会有这样的一种状态。


三.  最重要是绘画语言的深入

   Q:    其实你之前的画,没有包含这么多内容的。

郭强:是。


Q:    都还是题材比较单纯的画。

郭强:相对来说是把我自己的画分成了两个部分来处理,一是我自己对绘画语言的一个深入的讨论,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我画面中的,题材上的一些讨论,就是刚刚我们聊的这些微光系列。之前一直都在做语言上的一些讨论,因为我觉得语言它也是一个艺术家画到现在,能够沉下去多少的表现,看你的语言能够,怎么样才能够精准地表达想法。或者说你在绘画语言上面,能做一些什么样的贡献。能够找到自己更适合的一个语言,我觉得还更重要一点。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实际上之前的绘画语言的讨论到了一定的量之后,你把生命经验的部分扩充进来了,让它成了这么大的一幅画。

郭强:对,就是之前的作品我更多是在讨论绘画语言,因为我觉得绘画语言和手感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它最终会承载你的作品,而其他的东西它是只能作为你作品的一个辅助。


Q:    就是说艺术要面对生命问题,还是要靠你解决绘画问题和语言问题的一个力度、深度。

郭强:就像他们练习钢琴一样的,音乐家一样也要不停地练他们的那些基本的动作,或者说是像篮球球员要不停地练习一个姿势,让投篮怎么投得更精准,才会形成自己的球风,怎么样飘移或者怎么样施展。我觉得这是每个艺术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你能够深入到多少度,最后都会通过你的作品反映出来。而且我也是一直在研究这个,一直在研究它,分向训练很多。比如说哪个地方柔一点,哪个地方硬一点。比如说看到这个画面,很多的那种黑色的球球,每一个我处理的时候,基本上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就是它们都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有一些地方是很硬朗的,有一些地方是很软的,它会形成一种不同的视觉的冲击力或者说视觉丰富度。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你觉得你这些训练最后给你带来的那种东西是什么,我能不能用平衡来形容,你是不是要通过它去平衡一个什么,还是什么,就是说这种软硬的那种调试。

郭强:是,它是在画面中达到一种平衡,但是对我个人而言的话,我想说的是,它可能更精准地表达我的一个生命经验的东西。


Q:    生命经验实际上寻常语言很难去表达的。

郭强:对,有的人喜欢用文字表达,有的人喜欢用声音表达,我可能就只会用绘画来表达我自己的那种体验,我就想把这种体验表达得更精准。所以这涉及要去认识需要表达这些体验,它需要什么样的一些元素,什么样的一些绘画方法,还是回到绘画本体上去。


Q:    我觉得你在把绘画本体的那种问题,以及解决你的生命语言的问题已经结合成一个问题了。

郭强:有可能是。


Q:    人和画合一了?

郭强:现在还达不到,现在还在不停地做一些尝试,各种各样的尝试,非常多,把绘画的一些基本的要素抽离出来,然后再进行不断的分析,这是理性的一面。具体画的时候,再用感性的一面去表达它。


四.  可能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Q:    就是你刚才提到各种分向训练,到底进行过哪些分向训练,对这幅画是有作用的

郭强:我觉得可以从软硬度开始讲,软硬度就是视觉上的一种(通感),看一个东西,人们都是有一种视觉的感受,它是身体体验通过视觉来感受。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玻璃是很硬的,看到一个棉花是很软的,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触觉去感受到这种软硬度,但是我想从画面中,视觉上去对这种东西做一个体验,然后做一个具体的研究。

(指示作品)比如说画面中首先是大的那种色调上面来讲,这种亮色的处理方法,色阶相近一点,看起来就会比较柔软,可以很软;暗色的这种看起来就是很硬朗的。大的画面结构上面来讲是这样的一个处理方法,但是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处理。比如说这块黑色的,我们把这个边缘处理成很硬的一条线,看起来就是像刀切的一样,嚓一下过去,这边就看起来会比较硬;这边是毛茸茸的感觉,看起来就是很柔和的一个,有一点像是鳄鱼的肚子,上面的白的软软的感觉。你觉得你戳一下,它就可以凹进去。


《逍遥游》作品局部     


郭强:(指示作品)还有这种黑色的,这个是边缘线比较硬的黑色,外面有一个柔柔的紫色的光,就是小的处理用在这些画面上面。这个是硬的黑色的光,这个是软软的黑色的球,你和硬的黑色的球做一个对比。还有这种有一点淡墨和背景软软的这种东西,也是一种对比关系。最明显的就是上面几个比较大的线条。黑色的线一看能够感觉到它是很硬的,就像钢索一样的东西,和背景夹杂在一起的,软的那种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说复杂的整个画面关系,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软硬对比。

如果说你慢慢地看一幅画,会去体验它,或者说你去找到里面的一些对比点的话,你就会发现处理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像每一个圆点,外面看起来就是软软的、毛毛的,和周围融在一起时又有一点不一样。之前就是在不停地做这种分项的训练,然后开始想了想,可以把所有的这些东西一下结合在一起。视觉的丰富度会非常高。


《逍遥游》作品局部     


Q:    你觉不觉得做的时候有一点枯燥呢,还是充满了兴致,因为其实你很喜欢。

郭强:它确实是有一点枯燥的。有一些时候,你为了达到某一种效果,或者说其实有一些时候我都不知道做出来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其实我是不清楚的。我就是觉得它朝这个方向走可能会是对的,然后我就开始去做这种练习。然后一直做,突然某一天你会一下子找到一个方法,就觉得这个还可以。画画的人在语言方面都是要做这种功课的,这种功课我觉得是少不了的,或者是我自己觉得少不了。


Q:    每个人的切入方式不一样,你做这个好像可以特别细腻,你自己在这个软硬度上,我觉得特别有兴趣,可以制造那么丰富的层次,因为你看得很清楚,你在这方面的感受很敏锐。

郭强:是的。


Q:    然后你在绘画中不断地去拿捏它。

郭强:就是,我可能对软硬这种感觉的体验可能会多一点点。


Q:    有一点天生的,也有训练的强化。

郭强:就是,可能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艺术家郭强本尊


请在了了.艺术机构微信公众号首页输入艺术家姓名,查询“郭强简历”





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177号天鹅湖花园 22栋了了 • 艺术传播机构3号馆

:028- 87680690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1:0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全文 ➜


蜀ICP备19033589号-1 | ©1999-2024 Liao Liao Arts Dissemination Institution. All rights reserved.